(五)薪酬結構設計

許多跨國組織在確定員工工資時,往往要綜合考慮三方麵因素:人才職位等級、個人的技能和資曆、個人績效。在薪酬結構上與其相對應的分別是職位工資、技能工資、績效報酬。也有的將前兩者合並考慮,作為確定個人基本工資的基礎。職位工資由職位等級決定,它是個人工資高低的主要決定因素,組織可以從薪酬調查中選擇一些資料作為該工資區間的中點,然後確定每一職位等級的上下限。技能工資的差異來自於技能、工作效率、曆史貢獻等方麵,可以在同一等級內,根據職位工資的中點設置一個上下的工資變化區間來體現其差異,使人才在不變動職位的情況下,隨技能提升、經驗增加而在同一職位等級內逐步提升工資等級。績效報酬是對人才完成業務目標而進行的獎勵,與其所創造的價值相聯係。

(六)薪酬體係的實施和調整

薪酬體係一經設計就應嚴格按體係要求有效的實施、推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它也需要不斷的調整,根據組織的戰略和價值觀、目標對其進行檢驗,不斷完善,確保其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的適用性。薪酬體係一般包括薪資和福利兩方麵。應該說,在薪酬體係中,所有的薪酬形式都會對培養人才的忠誠度有作用,至少作為物質保障可以維持低的忠誠度。但是,不同的薪酬形式對培養忠誠度的作用是不同的。這其中績效薪酬的作用比較突出。績效薪酬比單純的職位工資、技能工資有效,其原因在於績效薪酬充分體現了員工的價值及其重要性,調動人才積極性,使其在對高薪酬的追求過程中發揚獻身精神,形成對組織的漸進的高忠誠度。

績效薪酬製度是組織尋求經營成功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是通過薪酬培養人才忠誠度的關鍵策略。績效薪酬製度包括獎金製、傭金製、激勵性年薪製等多種形式。在績效薪酬中,不同形式的薪酬製度培養忠誠度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對培養全員忠誠度最為有效的形式是人才持股計劃。

二、製定薪資製度的指導原則

(一)遵照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關於勞動工資的有關法令政策,包括最低(工資)生活線標準,反性別歧視、勞動加班等。

(二)考慮當地生活物價指數上漲,相應增加工資以保持原有生活水平。

(三)堅持工資增長幅度不超過企業經濟效益增長幅度,職工平均實際收入增長幅度不超過企業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的“兩不超”原則。

(四)合理的職工報酬應達到:(1)講求企業內外的公平性、破除大鍋飯;(2)能吸引有技能的人到企業工作;(3)能把有才能的人留在企業不流失;(4)能激勵員工努力把工作做好,做到獎勤罰懶。

(五)根據勞動力市場價格,尤其同行業公司、類似崗位的工資水平,製定競爭性工資率。目前,已有專業人力資源谘詢公司開始公開發布若幹重要崗位薪資信息,企業據此可以判斷其薪資水平是過低、過高或持平並作出相應的調整,尤其關注過低的關鍵崗位或人員。

(六)適當考慮員工需求差異,薪資和福利製度留有彈性、可供選擇。

(七)測算人力資本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例及變動空間,考慮企業最終對薪資的財務支付能力。

(八)在母公司財務管理總則指導下,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執行母公司的工資管理製度;參股公司、關聯協作企業自行決定工資分配。

第三(節)薪資製度

一、薪資製度

(一)工資體係

1、職務工資製。

按照職務的責任重要程度、工作繁簡程序和工作條件劃分等級,按等級規定工資標準。

職務變動則工資相應變化。但可能造成員工專業、技能固定在一個(種)崗位上。

2、技能工資製。

按照一定職務的執行能力劃分工資等級,每多掌握一種技能,則增加其工資額。當領導職位有限、具備相當能力條件的人不能晉升時,也給予相應的工資待遇。

3、年功工資。

根據在本企業工作年限確定工資。一般假定在本企業工作年限越長、資曆越豐富,能力也越強、貢獻也越大,相應地,工資與資曆一致。

4、結構(結合)工資製。

多項工資製度的綜合,例如:結構工資=基礎工資+職務工資+工齡工資+獎金+津貼

(二)工資形式

1、計件(獎勵)工資製。按工作量多少計算工資。

例如:

(1)直線型。

所得工資=合格品生產數量×單件工資率

(2)遞增型。

所得工資=合格品生產數量×單件工資率1(定額以下)所得工資=合格品生產數量×單件工資率2(定額以上)

(3)集體型

小組所得工資=小組合格生產數量×單件工資率

優點:依實績計酬,計算簡單,能激發效率,減少管理負擔。

缺點:易出現重數量、輕質量;過分加班趕貨,打破正常工作秩序;共同性勞動易起爭議。

適合範圍:質量易測控,產品較簡單,大批量或手工作業的行業、工種。

2、計時工資製。

按實際工作時間計算工資,工作時間包含正常工時和加班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