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很快,曹軍先鋒人馬殺到了新野。諸葛亮決心以自己的本領殺退曹軍,既是為了振奮劉備的鬥誌,更是為了給關張之流看起自己的人瞧一瞧。他深知指揮作戰需有絕對的權威,而這隻能求助於劉備。這時的劉備看到已激起了諸葛亮的鬥誌,心中有了“定心丸”,當然毫不猶豫地將指揮權交付孔明。孔明也不推辭,按照自己的計謀,如此這般地安排了一遍,很自信地讓孫乾等人準備慶功筵席。關羽、張飛倒要看一下孔明有多大本事。對劉備如此信任孔明大為不滿,胸中憋了一肚子火,順勢把這無明之火發泄到曹軍身上,奮勇殺敵。當然隻有曹軍大敗而回這一種結局了。
劉備這一激將法用得是恰到好處,既調動了孔明的鬥誌,又激起了關張等人的求勝欲望,又因此而奠定了孔明在軍中不可動搖的權威地位,真是一石二鳥之舉。
現代條件下的商戰酷似古代戰場上你死我活的戰鬥。每個競爭對手都麵臨著所有對手的圍攻,稍有不慎就會滿盤皆輸,但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也等於是自尋死路。所以每位商場上的鬥士要想生存就必須敢於麵對殘酷的現實。特別是能否調動手下人等的積極性是最關鍵的一環。因為無論再進入什麼信息時代,再靠什麼高科技,最終的結果、最後的程序還是要靠人來把握的。所以每位領導都要想盡一切辦法調動下屬的積極性。即使是采用稍微有點“卑鄙”的做法也是必要的。在這種條件下,“智囊”空空如也的領導者沒有辦法,就隻好向古人求助了。
劉備的這一用人謀略給現代管理者很多的啟示,因此他們學會了如何調動下屬積極性的方法,為他們在管理過程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俄軍指揮官蘇沃洛夫巧用激將法取得戰爭的勝利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1790年10月,正是第二次俄土戰爭的白熱化階段。在此之前,雙方經過多次戰役,戰線接近了伊茲梅爾。俄軍指揮官庫圖佐夫奉命,圍攻伊茲梅爾要塞。
當時,伊茲梅爾要塞是土耳其軍隊築在多瑙河上的一個堅固堡壘。因為它是土耳其國境上的最後一個防守陣地,如果丟失,整個土耳其的大門就敞開在俄軍麵前。正是因為它的重要性,土耳其軍隊對此也十分重視,派出在土耳其有“鐵血將軍”之稱的圖拉曼將軍親自負責指揮防務。他精心構築的碉堡高達十五米以上,而且火力配備十分強大,並親自到第一線指揮作戰,鼓舞士氣。土軍的嚴密防守使俄軍無隙可乘。隻要該要塞仍控製在土軍手中,土耳其就不會對俄國讓步。因此,俄軍方麵也十分想拿下這個要塞。為此庫圖佐夫身先士卒,率領部隊向該要塞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猛攻。在血戰中,俄軍曾兩次衝上城堡,眼看即將攻破,卻又被頑強的土耳其軍隊擊退,望著城下的累累屍體,身經百戰的庫圖佐夫不禁也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僅靠剩餘的兵力還能夠奪下這次強攻的勝利嗎?他感到毫無把握,於是決定向蘇沃洛夫將軍求救,請他發援兵來相助。
在焦灼的等待中,他卻接到了令他既失望又高興的訓令:蘇沃洛夫將軍不僅不給增派一兵一卒,而且還派遣使者向俄羅斯發去了伊茲梅爾要塞已被攻破的捷報。同時庫圖佐夫將軍本人被升為要塞司令官。
其實,蘇沃洛夫將軍對圍攻伊茲梅爾要塞的俄軍戰鬥力和庫圖佐夫將軍的指揮才能了如指掌。他深知如果不遇到實在難以克服的困難,庫圖佐夫將軍絕對不會向他求援。然而他卻別有一番苦心:他一麵決意將庫圖佐夫將軍想要依賴外援的念頭完全打消。因為他知道,如果一個將領信心動搖,即使給他增兵十萬也無濟於事。提升他的職務,是為了更有效地激勵他決心作戰的有效手段。同時一麵暗自增兵,明激勵,暗增援,斷其歸路。庫圖佐夫將軍沒有拿下要塞,不但沒有受懲罰,反而榮升為要塞司令,這使他羞愧難當,同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隻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迅速調集好了軍隊,親自帶部隊發動了第三次強攻。在庫圖佐夫將軍奮不顧身精神的感召下,俄軍士兵個個舍死忘生衝向對方陣地,一鼓作氣攻進了城堡。此時,蘇沃洛夫將軍的援軍恰好及時趕到,經過激烈的巷戰,黃昏時分,終於攻下了伊茲梅爾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