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是該廠的一個普通例子,其實繆廠長還做過許多人的思想工作,由於他深得民心,因此得到了全廠職工的愛戴。
還有,高密化纖廠原來是一個虧損企業,長期以來企業設備陳舊,人員的關係安排不當。同時職員的思想政治工作處理也不合理,導致全廠秩序混亂。
後來換了領導班子,部隊轉來一個政委來當廠長,這廠長善於搞思想政治工作。一次,全廠搞一次義務獻血,由於某些人的私心很大,而且彼此觀望,誰也不願意第一個獻。尤其特別的是,有幾個車間的“班頭”不合作。沒辦法,廠長出馬吧!這下倒沒驚動那幾個人,因為他們是“坐地戶”,怎能怕新來的。不過新廠長也有自己的絕招,他繪聲繪色地講述:國家的血源是如何的缺乏,很多兒童、貧窮地區的醫院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血。新廠長並沒有堅決地要求他們獻血。這幾個人起初並沒被感動,後來,由於該廠的一名職工的女兒得了白血病,當時,缺乏足夠的“B”型血源,致使病魔奪走了她年輕的生命。新廠長得知後,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於是組織全廠的宣傳隊,借為家屬捐款之機,宣傳獻血是應該的。後來,在下一季度的獻血中,全廠職工沒有一個缺席的。
以上兩個例子,正說明激將法的重要性,在進行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時,對職工進行旁敲側擊的方法無疑是正確的。這一點與劉備的激將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18.揣度人心,百發百中
卻說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關張二人不悅,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玄德曰:“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兩弟勿複多言。”關、張見說,不言而退。一日,有人送犛牛尾至。玄德取尾親自結帽。孔明入見,正色曰:“明公無複有遠誌。但事此而己耶?”玄德投帽於地而謝曰:“吾聊假此以忘憂耳。”孔明曰:“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玄德曰:“不如也。”孔明曰:“明公之眾,不過數千人,萬一曹兵至,何以迎之?”玄德曰:“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孔明曰: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敵。”玄德遂招新野之民,得三千人。孔明朝夕教演陣法。
“請將不如激將”這個兵法中的原則深深印在劉備的腦海之中。麵對幾十萬曹兵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劉備就好像“某些”人肚裏的蛔蟲一樣,知道他們想什麼,所以也就很輕鬆地解決了“將相”問題。用“激將法”充分地調動了關羽、張飛和孔明等人的鬥誌,取得了對曹軍作戰的初步勝利,穩定住了危急的局麵。
劉備這樣做,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確實是必要的,而劉備善於掌握用人要領,知人善任的本領也確實幫了他的大忙。按當時的形勢,曹操的幾十萬大軍馬上就要攻過來,先頭部隊已兵臨城下;相反劉備卻沒有固定的根據地,隻守一個新野小城,手下也隻有幾千軍馬。兩相對比,實力相差實在懸殊。如果曹操的大隊人馬殺過來,自己手下這點兵馬連墊馬蹄的料都不夠。盡管義弟關羽和張飛等人都有“萬夫不擋之勇”,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同探囊取物,但畢竟人少力孤。這時光靠匹夫之勇是不行的,得用智慧。現擺著一個諸葛亮,熟曉兵韜戰略,隻有他才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而年輕的諸葛亮在自己軍營中寸功未立,坐在軍師位置上有許多人表示不服氣,內部團結又出現了問題。這可怎麼辦?這難不倒咱劉皇叔,他深知取勝的關鍵在於全軍團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發揮諸葛亮的奇謀作用,出奇製勝。而諸葛亮不但深曉戰略,而且胸懷大誌,曾以樂毅、管仲自比。(盡管張飛、關羽對他表示不滿,但自己對之優待有加,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他也不怕什麼基礎不好,什麼缺兵少將。最怕的就是自己投靠的主公胸無大誌。如果那樣的話,他即使“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也沒有用武之地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想當初,他肯投奔就是因自己要匡扶漢室,一統天下,達到“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如果自己裝出一副胸無大誌的樣子,肯定要激起孔明的鬥誌。固此,他趁別人送來犛牛尾的機會,坐在那裏,什麼也不管,似乎隻安於無聊的享樂。這可急壞了孔明,他想,自己出山的目的就是要匡扶明主奪取天下以安百姓。劉備的義弟關、張二人對自己怎樣都無所謂,怎麼你劉備這麼沒誌氣!他實在挺不住了,主動站出來。劉備知道火候到了,於是在孔明的追問下說出了自己心頭正在憂悶的事,即不知怎樣去抵抗曹軍。孔明自告奮勇,給玄德出一策:招募新兵,並自告奮勇,擔任教練之職,操練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