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成功的CI策劃者——劉備的“招牌”戰略(9)(2 / 3)

劉備所賴以打天下的重要法寶就是以仁義取勝,劉備也因此而被時人奉為“明君”的典型,用劉備自己的話來說:你曹操不是以奸詐的權術和殘暴的統治來取得對下屬的威信嗎?我劉備就要以仁義來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隻要牢牢掌握了“人和”這一法寶,就能無往而不克。

“得道者多助”,劉備的仁義之舉得到了天下百姓的認可。在危急之中,得徐庶之助,立刻扭轉了對曹作戰的不利局麵。這消息傳到了曹操那裏。曹操早就聽說徐庶是有才華,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投靠了劉備,對自己來說可不是件好事。劉備本來就是個梟雄,再得賢士輔佐,這就好比“如虎添翼”了。不行,自己得想個什麼法子除掉劉備的羽翼。

得佩服這位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都敢做的曹阿瞞,還有什麼事他做不出來,來個“釜底抽薪”之計也並不意外。首先曹操將徐庶之母賺至許昌,使徐庶如果再為劉備效力不免要投鼠忌器,同時以徐庶之母的名義,召其赴許昌。這一招真夠損的,因為徐庶事母至孝,得到這樣的消息是不可能不來的,這樣就除掉了劉備的一個得力助手,同時,這也將了以仁義而著稱的劉備一軍。如果你劉備不放徐庶走,損了你的名聲;同時徐庶惦記母親,也不可能全心給你效力。如果放徐庶到我這裏來,我得一個有用之人,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個“賺錢買賣”。

劉備作為仁義之人,同時自己事母至孝,當然能體會到他人的感受,親自送徐庶,並為之餞行,這夠大度的。當然,劉備的謀士也曾提醒劉備:徐庶在咱們營中呆了那麼久,自然對咱們的軍力情況也了如指掌。如果他到曹操那裏,受了高官厚祿的誘惑,和曹操共同對付咱們,那可就太危險了;不如不放他走,激怒曹操,使操殺了他母親。徐庶要為母報仇,一定會舍身為您效力的。玄德駁斥了孫乾的建議,說:“如果讓曹操殺了他母親,我卻還利用她的兒子,這是不仁之事,我不會做的;如果留下徐庶,斷絕了他們的母子之道,這是不義之事,我寧死也不做不仁不義之事。”劉皇叔說到做到,不但放走徐庶,並親自給徐庶擺酒送行,並目送他離開。這樣的行為,自然使徐庶感動得五體投地,心中戀戀不舍。他暗想:劉皇叔如此待我,我一走了之,豈不負他待我一片真心。眼下正是用人之際,我應替劉皇叔物色一個比我更強之人。孔明既是我的好朋友,才能又高出我許多,何不將其推薦給劉皇叔呢!因此才回身走馬薦諸葛,成為日後劉備三顧茅廬的先決條件。同時,親赴孔明家中,希圖說服孔明。這還不算,自從徐庶進了曹營中,一個計謀也不出。於是就有句歇後語叫“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身在曹營心在漢”是他對劉備知遇之恩的絕好報答。劉備的“投桃”使徐庶報之以“李”,不但沒受損失,反而卻得到了更大的利益。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句做人的基本準則應用到現代商戰中也是非常適合的。盡管現代條件下的商戰已經變成了信息戰和資源戰,有人認為隻要掌握了這些,就能在商戰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事實上他們隻看到了這一麵卻忽視了問題的另一麵,即人的主觀能動性會對事物的發展起不可忽視的反作用,因此在商戰中人的主觀傾向也起很大的作用。許多企業領導者在經營過程中本著“利益均沾”的原則,對顧客作出合理的讓步,將利益還給顧客,借此來贏得顧客的支持,這種經營策略也的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多數顧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