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中,企業家如同浮雲一般,各領風騷三兩年,很多企業家或是倒下,或是銷聲匿跡,或是賺了錢收山。相比之下,史玉柱過山車般地崛起、倒下、再崛起,成為中國企業界的“傳奇”。很多人感到奇怪:為什麼史玉柱的生命力這麼頑強?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重新站起來?當有人把這個問題拋給史玉柱時,史玉柱的回答顯示了他堅韌的一麵。他說:“珠海巨人結束後,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看各種各樣的書,總結失敗的教訓,規劃再次創業的路徑。即便窮到身上隻有幾十塊錢的時候,我依然對日後的成功很有信心,覺得自己對產品、市場、管理企業的認識能力能夠支撐再一次成功。難能可貴的是,我們的核心團隊一直沒有散,也就是說公司的根基一直還在。另外,因為吃過虧,所以在風險把控上我變得相當謹慎。”
於是,有人又開始看好史玉柱的未來。很多企業家在財富積累到某個階段後,都把“做百年老店”作為企業的終極目標,頑強的史玉柱應該在商業上常青。但是,史玉柱不這樣看。他說:“最開始創業時,有著很大的雄心壯誌,覺得做一個企業,就應該把它做得很大,做成中國的IBM,做成世界500強,提了很多口號和目標,忽視了現實情況。到1997年,經曆了珠海巨人的挫折,再開始創業的時候我追求的則是生存和自由。”
在日夜繁忙的企業家眼裏,“自由”是奢侈品。當腦白金承載著史玉柱的崛起理想大獲成功時,史玉柱嘴裏所說的“生存”已不是問題了。於是,“自由”成了史玉柱永遠的追求,他說:“現在,我已經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也不是想要賺多少錢。尤其是這次地震,我感覺一個人平平安安地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一個企業也像一個人一樣,它能安安定定地發展,別出什麼事,就是最大的幸福。現在,我絕對沒有像過去追求高速增長。一個企業負債率不高,員工的收入也很多,大家的生活又很安定,工作積極性也還在,我覺得這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局麵。”
少了許多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注重精神追求和人文關懷,今天的史玉柱看起來越來越“像”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