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利用虛擬資產調節利潤
(1)利用虛擬資產調節利潤的基本方法。
根據國際慣例,資產是指能夠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不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項目,即使符合權責發生製的要求列入資產負債表,嚴格地說,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由此就產生了虛擬資產的概念。所謂虛擬資產,是指已經實際發生的費用或損失,但由於企業缺乏承受能力而暫時掛列為遞延資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和待處理固定資產損失等資產科目。這種虛擬資產的存在,就為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了一個費用和損失的“蓄水池”。企業利用虛擬資產調節利潤的基本方法是通過遞延攤銷、少攤銷或不攤銷已經發生的費用和損失來增加利潤,即通過增加不良資產來虛增利潤。製造虛盈實虧的借口較多,如權責發生製、收入與成本配比原則、地方財政部門批示等。
(2)識別利用虛擬資產調節利潤的基本方法。
根據利用虛擬資產調節利潤的基本方法的共同特點是虛擬資產的多記少攤,識別利用虛擬資產調節利潤的基本方法應是重點檢查各類虛擬資產項目的明細表,以及注意財務報表附注中關於虛擬資產確認和攤銷的會計政策,特別注意本年度增加較大和未予正常攤銷的項目,如發現有人為操縱行為,應予調整。
【例】某公司××年度報告利潤總額為3000萬元,但遞延資產增加8000萬元。根據遞延資產明細表,增加的8000萬元遞延資產由如下項目組成:①折舊費用3000萬元;②管理費用2000萬元,③銷售(廣告)費用3000萬元。這些費用均經當地財政部門批準列入遞延資產。從這些遞延資產的性質不難看出,它們應該記入當期損益。將這8000萬元資產調整為費用列入當期損益之後,該公司××年度實際虧損額為5000萬元。
90.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
由於我國的產權交易市場還很不發達,對股權投資的會計規範尚處於初級階段,有不少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除了借助資產重組之機,利用關聯交易將不良股權投資以天價與關聯公司置換股權獲取“暴利”外,還有不少國有企業利用成本法和權益法粉飾財務報表。典型的做法是,對於盈利的被投資企業,采用權益法核算,而對於虧損的被投資企業,即使股權比例超過20%,仍采用成本核算。
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迫於利潤壓力,經常在會計年度即將結束之際,與關聯公司簽訂股權轉讓股協議,按權益法或通過合並財務報表,將被收購公司全年的利潤納入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值得慶幸的是,財政部已發布了通知,明確規定股權轉讓時,收購企業隻能將被收購企業在收購日之前實現的利潤作為收購成本,不得將其確認為投資收益。這一規定,無疑將抑製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粉飾財務報表。
【例】2009年4月××日,A股份公布了其2008年年報。由於注冊會計師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上海證券交易所決定對公司股票臨時停牌,並要求其重編報表。4月××日,A股份披露了重新編製的新報表,隨後,其股票恢複交易。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與注冊會計師、監管部門對一筆投資收益的確認問題出現了分歧。
A股份持有B有限公司9.5%的股權,後者於2009年7月31日整體變更為C股份有限公司,A股份所持C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比例仍為9.5%。A股份2008年度按所持股權比例對公司所享有的B有限公司2007年度及2008年1~7月累計未分配利潤確認了投資收益,金額共計人民幣2821.87萬元,並計入當期損益。
負責A股份年報審計的注冊會計師認為此種情況下不能確認投資收益。原因有三:首先,在B公司整體變更情況下,1:1轉增股本相當於股份公司的股票股利,隻能確認數量上的變化,不能確認投資收益增加;其次,B公司董事會和股東大會沒有做出分派利潤的決議,在其賬戶上沒有體現出應付股利。最後,在準則和製度中宣告分派利潤應理解為被投資單位有權部門批準分派現金股利,隻是由於時間差,投資單位尚未收到現金,此時體現應收股利賬戶,同時增加投資收益。不過,注冊會計師也認為,雖然受限於相關規定不能確認收益,但從實際情況看此部分股權權益增加是客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