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的盧多爾夫湖畔,居住著一位名叫迪瓦達的黑人女教師。她心地善良,又熱愛動物,被肯尼亞保護野生動物委員會聘為保護野生動物監察員。
有一次,她帶領學生外出遊玩時,發現了一頭被瀑布帶下的石塊擊傷的小河馬,她就發動大家把小河馬抬到自己家中。迪瓦達為小河馬洗淨傷口,又敷上藥膏,悉心照顧了一個多星期,小河馬的傷口終於痊愈了。
迪瓦達見小河馬恢複了健康,就用草把它引到盧多爾夫湖邊,希望它回到大自然去。誰知,她剛轉過身,小河馬就又跟著她走回她的住所。迪瓦達見小河馬不願離開她,就隨便它在屋前屋後吃喝玩耍了。
不久,小河馬長大了,另一頭雄河馬被它吸引來了。兩頭河馬在迪瓦達家附近的泥塘裏嬉鬧玩耍,它們還用樹枝搭起了一個龐大的隱蔽所。迪瓦達知道這兩頭河馬到了生殖期,心裏十分高興。她囑咐學生們經常送點兒嫩草過去,但千萬別去驚擾它們。
一年後,這兩頭河馬又生出了一頭小河馬。小河馬長得很快,不久就和它們的父母一般高了。迪瓦達的左鄰右舍嘲笑她說:“自己不早一點結婚,卻養著這麼一群呆頭呆腦的蠢東西,有什麼用呢?”
迪瓦達聽了,並不介意,她說:“隻要孩子們每天拔一把嫩草,他們就能十分仔細地觀察到河馬的生活習性,這有什麼不好呢?再說保護動物,是我這個監察員的責任呀。”
迪瓦達一番話,說得嘲諷她的人啞口無言。
迪瓦達除了讓河馬作為她的活教材外,還訓練這三頭河馬能聽懂她的簡單命令。她叫“張嘴”,三頭河馬都會張開大嘴;她叫“吐出來”,三頭河馬立刻會將嘴裏的東西全吐出來,不管那是多麼可口的東西。
這年雨季的一天,暴雨傾盆,河水猛漲。平時迪瓦達從學校回家,都要經過一條很淺的小河。但是,今天小河水卻漲上了岸,河上的小木橋也被湍急的河水衝得不知去向。迪瓦達在河邊轉了好一會兒,不知如何是好,想到下午還要上課,必須回家拿些教材,她隻好挽起褲腿,試著趟水過河。
迪瓦達正在水中一步一步向前走,突然發現有段枯木似的東西逆水向她漂來。迪瓦達覺得很奇怪,難道是衝走的小木橋又漂回來了?她仔細一看,不禁驚叫起來:“天啦,是鱷魚!該死的鱷魚!”
果然,那段貌似枯木的東西竟是一條近三米長的大鱷魚,它的眼珠死死瞪著迪瓦達,長長的嘴巴離她隻有五米遠了。
迪瓦達猛地一轉身,剛要衝回河岸,卻發現又有一條大鱷魚從右邊竄過來,一下子截斷了她的退路。
這兩條大鱷魚是從漲水的盧多爾夫湖遊進這條小河的,一進河口就遇上了獵物,它們是不肯輕易放過的。
這時,四處無人,迪瓦達走投無路。驚恐之中她猛地想起與她朝夕相伴的三頭河馬來,就放聲高呼起它們的名字。
她一邊喊,一邊朝左邊趟去。兩條大鱷魚,一條在河中間,一條在河邊,朝迪瓦達逼來。
正當迪瓦達感到絕望時,“嘩啦啦”一陣水響,河中央冒出一頭大河馬,一口咬住了一條鱷魚的大尾巴,大腦袋一甩,竟把那條鱷魚翻了個身。
忽然,另外兩頭河馬又在靠岸的水裏冒了出來,張著大嘴衝向另一條鱷魚。另一條鱷魚見事不妙,“呼”地竄向右邊,眨眼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時,被那頭河馬咬住尾巴的鱷魚正在拚命掙紮,無奈河馬那嚼草的嘴巴強勁有力,它拖著那條大鱷魚,一步一步上了河岸。
鱷魚的長嘴和尾巴上流著血,如果肚子上再被另外兩頭河馬咬一口,非送命不可。迪瓦達想起自己保護野生動物的神聖使命,就大聲喊道:“吐出來,把鱷魚吐出來!”
大河馬頓時愣在那裏,停了一會,他終於按照她的指令,鬆開了口。這時,那條鱷魚的尾巴幾乎要斷下來了,但它還是一個翻身,鑽進水裏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