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然是維基的象征”,對《環球企業家》記者奉送的讚美,威爾斯完全沒有任何謙虛的意思。而維基百科全部意義,並非在於它的20多萬用戶、上百種語言的平台,以及超過7800萬個詞條和每日新增的7000多篇文章,也並非在於它已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瀏覽頻率超過任何一家權威的新聞站點,甚至也不在於醞釀的“100美元筆記本”也要預裝維基百科——最為重要的是它締造了世界上最為龐大而具有分散、即時的合作模式,並用它集成了來自網絡上的各種智慧。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分散而即時”的模式,已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下社會的商業語境。隨著維基百科的風靡,威爾斯已“預感到一切將要改變”。
信息傳遞的根本的改變不僅存在於網絡,也發生在任何特定的區域:比如大型商業組織。正如彼得·德魯克曾指出的,信息是連接一個組織的核心元素,但在信息技術和組織方式足夠發達前,讓信息在一個組織內部的順暢流動並非一件容易事。
很多管理大師都發現,企業組織中,信息流動的通暢性始終是一個大問題。問題根源在於,幾乎沒有企業能夠擺脫自上而下的精英式決策理念,而且越是大公司越難擺脫。比如很多企業流行進行執行力培養,而企業的決策層隱含其內的前提就是——“我是老板,我比你聰明,你要聽我的”。
事實上,企業的決策層幾乎不可能擁有高於全體員工的智慧。但是,決策層刻意地與員工之間劃清邊界,將自身和員工劃分為兩個層麵的群體。員工被動地接受決策層的決策,信息的流動是單向的而不是雙向的。因此,員工沒有向企業決策貢獻智慧的積極性和渠道,員工群體智慧的力量難以充分地為企業所用。
而維基百科所做的工作可以看做是一項龐大的實驗:自上而下的精英決策完全可以被扁平化的群體協作所取代。隻要存在一個開放式的平台來提供無障礙的溝通方式,大眾的智慧將以群體協作的方式得到完美的釋放。
正因此,以往的管理大師的努力,幾乎都是在推動內部信息有效流動之上。如通用汽車的分權讓更多人可以決策,及對決策負責所開創的“無邊界”和“群策群力”則讓一個數十萬人的組織可以部門間相互學習,並讓每個人盡可能真實地表達意見。
機遇
麵對鋪天蓋地的報道和期待,威爾斯依然保持了平常心態:“我明白試圖與現在的搜索巨頭們進行競爭將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不過還是決定撞撞運氣。”從他的話中不難看出,維基搜索既有發展的機遇,也麵臨巨大挑戰。
從市場機會看,維基搜索完全有機會在夾縫中成長起來。用戶對搜索技術所提供的搜索結果並不十分認同,往往很多搜索結果並不是用戶預期的。搜索引擎技術門檻不斷升高,從技術角度去趕超Google等老牌巨頭的機會不大。目前搜索技術的透明度不高,再加上搜索結果的不理想,極可能導致用戶滿意度下降。而維基搜索通過利用人的智慧來評判網頁價值,充分利用集體智慧彌補在技術上的不足,這有可能帶來更出色的搜索結果。開放源碼與wiki模式相結合的設計體係,不但可以提高係統本身的透明度,也可以降低係統成本,提高係統效率。
挑戰
如果解決不好維基搜索所麵臨的問題,維基搜索很有可能胎死腹中。維基搜索的核心理念和目前搜索引擎用戶的習慣,都是維基搜索發展所麵臨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