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埃裏克·施密特——Google神話的“運營官”(2 / 3)

施密特從未透露過這段艱難歲月的心路曆程。事實上,一旦得到脫身的機會,他就收拾東西,利利索索地離開了Novell。

挖掘潛能

施密特讓Google從一個單純的搜索引擎,轉變為一個為企業提供各種搜索服務的供應商和互聯網上最大的廣告平台之一,並挖掘出Google的巨大商業潛能。讓Google有了400美元的天價股價、10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和越伸越遠的業務觸角,它儼然已經開始威脅雅虎、微軟、甚至eBay和一些電信運營商。盡管如此,施密特還是說,Google從其他同行身上吸取了兩個教訓:不要急於上市;集中精力於搜索業務。“Google所有的延伸業務開展都是以搜索為核心。”

Google的兩個創始人在2001年拉施密特入夥時不僅看上了施密特的豐富經驗與盈利能力,而且他挑戰微軟的經驗才是更深層的因素。不過,施密特加入Google後一直強調,“我們並沒有和微軟競爭。”被問及其他競爭對手時,也隻表示“我隻願意談Google”。

施密特很會把握自己的角色,絕不會出來搶兩個創始人的風頭。他說,“我的角色更像是一位首席運營官,創始人在決定公司戰略和技術走向方麵擁有否決權,而我的首要工作就是把Google和兩位創始人最大程度地兌換成收入和利潤”。於是有人評論,互聯網界大概隻有施密特這樣的背景、這樣的學識和這樣的經驗的人,才能“鎮住”這兩個個性極強的技術天才。

探索贏利模式

施密特掌管Google後,首先把工作重點放在如何建立堅實的基礎以適應Google過於迅速的發展。同時,如何保持產品的高質量以及如何把產品開發的周期降到最低都成了最受關注的問題。施密特掌控著Google每天的運營情況,他在IT業20年的不同領域的工作經驗使其無論在規劃戰略還是在開發新技術等方麵都顯得十分得心應手。施密特這種老道的視角正是年輕的Google想要迅速發展且立於不敗之地所必需的。

一個好的互聯網公司不但要能為市場提供高效優良的服務,關鍵的還是是否可以適應變幻莫測的市場而賺取利潤。包括AltaVista、Yahoo!、Lycos、Excite、Infoseek在內的一些互聯網大鱷們都曾經嚐試過開創基於搜索的業務,但是尚無成功的先例。如何利用一個簡單的搜索引擎賺取高額的利潤確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

搜索引擎賺錢的方式不外乎兩種:出售搜索服務和廣告業務。市場競爭激烈,技術服務迅速更新升級,廣告商變幻無常。以至於像Yahoo這樣曾一度贏利的大鱷則因為網絡廣告大幅縮水而出現虧損。施密特能否帶領尚處於年輕和調整階段的Google勝出?我們拭目以待。

低調掙錢

Google行政總裁施密特。基於“地球人都知道”的工作成就,使他早已聲名遠揚,但其本人卻甚為低調,隻剩與工作相關的信息。心境如此平和,實屬難能可貴。

2001年,當他被Google的兩位創始人選中擔任CEO時,人們認為他將是個可憐的“道具”。因為彼時,佩奇和布林並不願放棄對公司的完全控製。

埋頭掙錢,並保持低調,這是施密特的生存之道。剛上任Google CEO時他曾表示“Google從成立以來做得相當出色,公司成長極其迅速,已擁有各種搜索服務的最大市場份額。我不認為Google會有任何明顯的戰略改變。”

事實上,施密特經營Google最成功的莫過於網絡廣告模式。他力求保持獨特的樸素風格,Google的頁麵上沒有廣告橫幅、Flash動畫,但其收入的三分之二來自網絡廣告。而在管理上保持低調的同時,施密特並不願濫竽充數。“我花了6個月才理解Google是怎麼運轉的,現在我能描繪出來了。我想佩奇和布林將要改變管理方式了。”對待合作夥伴,施密特也盡量顯得低調。“我不希望合作夥伴認為我們在跟他們競爭。”然而在他執政期間,Google的“手”越伸越長,似乎要進入每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