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謝爾蓋·布林與拉裏·佩奇——Google神靈之父(2 / 3)

成功源於想象

Google取得的成功源於其創建者的想象力,同樣也源於他們的天賦。在佩奇和布林創建Google之時,業界對互聯網搜索功能的理解是:某個關鍵詞在一個文檔中出現的頻率越高,該文檔在搜索結果中的排列位置就要越顯著。而佩奇和布林則另有高見,他們認為,決定文檔在搜索結果中排列位置的因素是一個文檔在其他網頁中出現的頻率和這些網頁的可信度,網頁在受眾中的知名度和質量是決定性因素。事實證明,這一判斷是正確的,Google的使用率越來越高,每天的搜索量由2006年前的100萬次增至2010年的1.5億次。

Google的頁麵非常幹淨,隻有一個簡潔樸素的關鍵詞輸入框,沒有一條廣告的幹擾。佩奇指出:“我們的首頁這麼幹淨並不是因為我和布林有潔癖。這是個商業決策。”據說,最初的原因是Google成立之時還沒有來得及設計首頁。但他們隨後就發現:對於搜索引擎用戶而言,這就足夠了。美國WebTop統計公司的調查報告證實了這一點:人們如果在12秒種內找不到自己所需的內容,就會超出忍耐的限度,選擇離開。所以Google頁麵的空白部分包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每月至少會吸引5000萬忠實用戶,並且用戶滿意率高達97%。

在某種程度上,Google“淨化視野”策略的實施並不僅僅是基於Google憑此戰略蒸蒸日上和競爭對手的紛紛飲彈,還緣於佩奇和布林推行信仰的才能。兩人先後吸引來了大約50位計算機科學博士,他們都欣賞Google擅於攻克技術難題的作風。Google擁有一個開放性數據庫,內含100多個未來需要實施的項目,這些項目都由這50位工程師負責推進,他們保證不僅僅是工作援手,而且要為Google的前途和命運而戰,這些工程師甘作足智多謀的幕後英雄,他們是Google最大的財富。用於支持Google海量信息傳輸的服務器安放於美國的5個數據中心,這些服務器性能強大,安全性能極好,可經受炸彈爆炸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考驗。

技術是成功之本

佩奇和布林在創建Google網站之初,便堅信技術即利潤。在許多競爭對手逐漸改行轉做門戶網業務的時候,布林和佩奇卻堅持公司在搜索引擎技術上精益求精。他們認為門戶網有自身的一些弱點,而專注於做好搜索引擎的工作會受到越來越多的網民的喜愛,因為純粹上網衝浪的人從數量上來說並不是很多,而更多的人上網的目的是為了查找資料。

兩人不但自己“設計”硬件,還自己設計軟件。他們的敢想敢做和自信精神讓許多IT業的年輕淘金者羨慕不已,更吸引了眾多專業的計算機工程師。佩奇和布林要求最好的技術、最聰明的員工以及領先於時代的點子。

兩人為Google的員工製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工程師必須用四分之一的時間來思考了不起的點子,即使這些點子的財務前景可能有疑問。雖然佩奇和布林把相當大的股份賣給了風險投資商,他們仍然是公司文化的核心。佩奇在思想方麵非常出色,經常喜歡將員工召集在一起舉行“頭腦風暴”式的研討會。而布林則更富有商業才能,同時也很有幽默感,是一位出色的談判家,他經常針對佩奇開玩笑。在夢想的同時,佩奇和布林也非常關注細節:Google的員工享有免費午餐。兩人說,這是在計算了保健費用降低和比較外出就餐節約的時間後作出的決定。

賺錢模式

那麼,Google究竟靠什麼來賺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