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替代與呈現:被影響者的內在需求(6)(1 / 2)

沒有JM公司,我哪能認識那麼多的朋友呀!像我們的劉大姐,認識她真好,她舞跳得好,歌也唱得好!我們在一塊很開心!(B9,李女士,北京,63歲)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交往是人的一項最基本的需求,是個體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麵,交往可以使個體之間進行必要的工具性交流,共同完成社會分工所賦予的責任,另一方麵,交往可以使個體之間進行情感上的分享,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愁,尋求同情、理解和友誼,以消除自身的寂寞、孤獨和恐懼。身份認同的形成是一種社會建構,意味著這個過程不僅受到社會結構的製度性製約,同時取決於“具有顯著性的他者”(Significant Others)的影響,即社會認同不僅是個體自由選擇和認知的結果,同時取決於“他者”對個體的看法。中國人的自尊主要取決於個體與家庭、群體和社會的認同,而這種認同是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中體現出來的。因此,個人價值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與群體中其他人的關係。個人如果能夠很好地協調和其他成員的關係,得到群體的認可,個人就能從中得到自尊和自愛。“在中國文化中,積極的自我概念是與和諧的人際關係和愉快的生活聯係在一起的”。

2.表達性參與

台灣地區的學者在研究電台賣藥節目時發現這些節目營造了一個可以發聲的空間,可依其感興趣的話題來進行討論。聽眾不僅僅是主動的搜尋者,也是參與者,進而成為訊息製造者,從中得到滿足。本個案中的“聯誼會”不僅是老年人交往性空間,也是一個表達自我的空間。一位記者暗訪“聯誼會”做了這樣的記錄:一名講師走上前廳講台,帶領大家唱歌。73歲的鄧大爺和同伴們隨著講師的手勢,高聲地唱著《東方紅》。陪同鄧大爺去體驗館的女兒鄧女士奇怪地說“我爸平時在家話都不多說,想不到居然還會激情唱歌”。

聯誼會是一種社會活動,老年人在一起,聊聊天,交流交流,什麼都談,從國家大事到家裏孫子孫女。還可以唱唱歌,我們這兒有一個王叔叔,每場聯誼會都到,並且每場聯誼會都要唱歌,每次都唱同一首歌,還跑調,但是每次唱得都很開心,大家聽得也很樂。(B6,李先生,江蘇南京,65歲)

每次聯誼會上會安排老年人表演節目,他們可以上台麵對大庭廣眾講話、跳舞、唱歌,可以表演自己的拿手絕活等。在常州,更多的老年人被“聯誼會”主持人邀請上台發表講話,有了暢所欲言的表達機會,抒發自己個人的人生經曆、信念和理想。老年人在參與節目時,不再是孤立的個體,彼此借著交流建立起一種緊密的關係。

人們生病或與不體麵身份抗爭的時候,表達或敘述反映了他們經曆的生活和身份的改變,這使得其他人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看到體現和脫離的人們的經曆和情感。像“身份認同”這樣的故事呈現了一個圍繞著它的敘述,也可以被描繪成一次旅行、一次表演或者一個群體的儀式。對於病中的人來說,身份認同工作意味著尋找被疾病困擾著的生活的意義。敘述是一種推理、傳播和表達我們感悟的過程,這些敘述表述也成為別人聽到的、學習的、反對的產品,病人的敘述之所以是一個產品,是因為他本人和其他人可以用這些敘述鼓舞自己、開導自己、安慰或激勵自己。

交流可以成為轉化(Transformation)的工具,可以體驗同情,跨越自我體現和脫離(Disembodiment)間的壁壘,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反抗脫離的狀態,可以建立理解和同情。總之,JM公司聯誼會為老年人等邊緣群體提供了一個自我表達的空間。JM公司提供了比較溫馨的空間和充裕的時間讓遭受相同疾病折磨的老年人能夠坐在一起,共同討論同一個話題,分享治療康複的經驗和教訓,從中得到啟發。JM公司每一次聯誼會的現場都布置得熱烈喜慶,人與人之間互相熱情地點頭致意,各種文藝表演讓人們沉浸在歡快的氣氛中,專家的講座讓人們更加充分地認識到自己身體的狀況,他人的“現身說法”增加了自己戰勝困難的希望和勇氣,而自己對自身狀況的敘說又充分釋放了久居內心的壓力。這一切在醫院裏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3.生產性參與

大多數人的自我認同有賴於他們的工作角色及他們獨立性和自我支持的程度,退休的“隱喻”是這些老年人已經沒有工作能力,退休導致的工作階段建立的自我認同突然中斷,對許多老年人來說都是痛苦的。這導致老年人“內心開始退縮”,自我評價降低,據調查,因退休原因引起老年人情緒失落的比例達到74.7%。

我原來是領導幹部,自從退休下來後,生活過得很單調,就是做做家務,帶帶孫子,子女都在上班,也沒時間陪我說說話,每天的日子一分一秒地數,過得特別的漫長,自己感覺到很寂寞、很失落,真正感到老了沒有用了,有一種被社會遺忘的感覺。(B88,艾先生,上海,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