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鄧鋒看來是創投行業的元年。年輕的他在美國掙得第一桶金後,帶著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踏上了回國之路。恰在當年,有許多想要找鄧鋒做創業投資的項目,於是鄧鋒在北京清華科技園科技大廈這座寫字樓裏開始他的創業投資之旅,從此鄧鋒也從一名卓越的創業家轉身為創投家。一直想幹一番大事業並打造一個本土化品牌的優秀創投機構,在天時地利人和兼備的條件下,鄧鋒於2005年正式成立了北極光創投。
北極光這個優美而脫俗的名字,讀起來好聽,記起來容易,帶給人一種神秘感和豐富的想象空間。雖然在確定這個名字的過程中有過多個備選,也有些小波折,但是北極光這個美麗的名字最後榮膺桂冠。絢麗多彩的極光讓人充滿了探索的欲望,而北極光作為一個創投機構的名字同樣承載著對美好未來的期許。
為了學習借鑒美國創業投資的經驗,鄧鋒找到了NEA和Greylock Partners兩位美國一流的戰略合作夥伴。從成立至今,北極光一直秉承著謙虛學習的態度不斷前行。北極光的創始團隊都有著海外留學和創業經驗,最初的投資人也是美國一流的基金,剛剛成立的北極光不論在投資風格還是資金來源都帶有著矽穀創投的DNA。
聚焦閃耀之光
經驗給以啟示,學習使之進步,創始人、董事總經理鄧鋒認為,創業投資一定要走本土化的道路,因為創業投資的特性決定了本土化的團隊更具有競爭優勢。北極光創投由於出生就遺傳了國外的基因,所以更多的是要向本土基金學習。經過6年多的發展,北極光創投不論在投資風格還是團隊人員組成上都慢慢地趨向於本土化。
我們常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確如此,如何將國外創投經驗和中國實際情況結合的更好,北極光創投付出了很多努力,但這一路走來還是收獲頗豐。目前,旗下共管理3支美元基金和3支人民幣基金,管理資產總額10億美元。2011年10月,北極光完成了第三期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的募集,金額分別為4億美元和6.3億元人民幣。北極光創投的投資機構來自美國、歐洲和亞洲的一流大學捐贈基金、主權基金、家族基金、慈善基金以及國內最優秀的政府背景的母基金等。北極光創投同時管理著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這種模式雖然在業界備受爭議,但是北極光創投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管理方式,很好的處理了兩者的關係,做到了兩者平衡發展。北極光創投所管理的基金在投資理念上高度一致並且非常透明,其管理的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的雖然是同一個團隊,但當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出現交集時,北極光創投會采取內部協調的措施進行解決,並且征求被投企業家的意見,盡量按一定的規則或按一定的比例進行處理。
鄧鋒表示,優秀的基金應該是能夠同時操作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同時進行早期和成長期投資的,這樣才能成為一流的基金,北極光創投一直堅持這樣的發展方向,並在這條道路上不斷的學習和提高。
六年的時光,北極光創投抱著謙虛學習的態度和開放創新的思路,塑造了良好的企業形象,投資了展訊通信、漢庭酒店、百合網、德比軟件等一係列耳熟能詳的案子,得到了眾多企業的認可與好評,也成為北極光幾年行程中的閃耀明星。目前,北極光創投共投資60餘個案例,已經成功退出了4家。
北極光創投與業界同行一起合作投資,迄今已經分別與國際國內多家創業投資機構在不同領域有很多合作。同時,與國內外知名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機構亦有非常好的合作。北極光創投總部設在香港,並在北京、上海、蘇州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設有辦事處。
創公平環境,重團隊力量,做快樂VC
北極光創投非常重視公司的文化建設。作為攜帶西方基因的創投機構,公司文化不乏西方的開放與自由,公司員工更不缺少中國人的勤勞與團結。在這個溫馨和睦、相親相愛的大家庭中,每個人都非常快樂的履行著自己的崗位職責。
走過六年風雨的北極光創投,其公司文化受到業內同行的認可,也吸引著一批批理念一致的優秀人才加入,不斷為公司的成長注入新鮮的血液。董事總經理楊瑞榮說:“北極光創投的公司文化深深吸引著我,也是我選擇北極光創投的主要方麵,因為理念的一致,讓我融入了這個大家庭,並一起快樂地前行著。”
北極光創投秉承開放與公平的理念。在北極光創投沒有等級之言,不論是投資決策還是工作分工,北極光創投的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隻要你有足夠的能力,北極光創投就會為你提供一個展現自己的舞台,充分發揮自身的能量。在北極光創投的任何一個工作環節,隻要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不論是高層領導還是基層員工都可以盡情的表達,各抒己見。北極光創投給每一個人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去發表自己的看法,雖然過程中會有爭執,但最後都會擁有一個和諧的結果。比如,在選擇項目投票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並且北極光創投鼓勵大家獨立思考,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投票,雖然投票的結果與獎勵及晉升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並非和公司董事總經理的投票一致就意味著對項目判斷是正確的,隻要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好案例中的投票數量最多就是值得獎勵的。北極光創投鼓勵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鼓勵每個人有闖與搏的精神,創投行業的投資經驗證明,往往最好的案子都是在最初備受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