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施蒂格勒通過這種功能的再分和專業化過程,解決了斯密定理的兩難處境(錢書法,2006),並建立了一個產業生命周期的理論:一開始企業承擔著各種各樣的功能,隨著產業的擴張,這些功能逐漸分離出去,發展為新的產業;這些產業一開始似乎具有一定的壟斷性,但會逐漸被進入者打破,並發展為競爭性的產業結構,因此,從產業的整個生命周期來看,占主導地位的是垂直非一體化。而無論是垂直關係還是獨立過程,斯密定理都是說明這一現象的基礎。
三、斯密企業理論的特征
(1)特別重視各種工序和環節的分工,這體現在斯密著名的扣針製造業的例子中。勞動分工促進了職業的專業化,並提高了勞動者的熟練程度和工作技巧,提高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通過勞動分工將分工、專業化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聯係起來。
(2)特別強調市場容量對勞動分工的限製作用,這體現在蘇格蘭高地的例子中。勞動分工起源於人類的交換傾向,因此勞動分工的程度也受到交換範圍的限製。市場的擴大使分工更加細密,從而影響專業化的程度和生產的組織形式。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勞動分工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
(3)斯密主要關注企業內部經濟。雖然斯密也注意到各行業的分立,但由於斯密研究的勞動分工集中於工序和環節上,因此那些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好處主要是促進了企業經濟。
四、對斯密企業理論的評價
作為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這本巨著中認真討論了企業為什麼存在以及企業的規模是由什麼決定的。他的研究視角集中在分工和專業化所帶來的好處上。他認為,分工的細化可以引起生產力的提高。“勞動生產力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斯密進一步指出了分工促進生產力提高的原因,其一是各個工人熟練程度的提高;其二是節約了在轉換工種過程中損失的時間;最後是大量機器的發明節約了勞動力,使一個人能做許多人的工作,由於分工促進生產力的提高,而分工會形成各種工序、各種工種,它們隻有協調起來才會形成產品,這就迫切需要有一種組織來協調。企業也就由此產生了。在斯密眼裏,企業規模受到市場規模的限製,但應該有擴大的空間,因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分工會越來越細,生產力也會越來越高。斯密的企業理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企業為什麼存在,但是他隻看到了企業規模決定的一個因素。如果如斯密所言,企業的存在僅僅是因為社會分工,那麼企業應該是越大越好,因為隨著企業的規模擴大,分工會越來越細。實際上除了分工以外,企業的規模決定還存在著一些其他因素,斯密並沒有指出企業邊界的全部影響因素。不過他為後來者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為多方麵擴展斯密定理、發展現代企業理論奠定了基礎。因此,斯密所研究的企業隻能算作一種“初級”企業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