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什麼促進了手工工場形成的討論,斯密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勞動分工受市場範圍的限製”。斯密認為,勞動分工來源於人類的交換傾向。它是不以個人效用為目標的一種人類傾向所緩慢而逐漸造成的結果,這種傾向就是互通有無、物物交換、相互交易。由於大家所需要的相互幫忙,大部分是通過契約、交換和買賣取得的,所以當初產生分工的也正是人類要求互換這個傾向。分工起因於交換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製,換言之,要受市場容量的限製。對此,斯密列舉了蘇格蘭高地勞動分工的情況。在那樣的僻遠內地,由於受到市場範圍的限製,無法維持一項專門的工作,他們隻能親自動手做許多小事情,而在人口眾多的地方,這些小事情一定會雇請專業工場幫忙。
人們具有交換傾向導致了勞動分工的產生。市場容量的擴大為勞動分工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使分工的程度不斷加深。市場容量的擴大和勞動分工的深入使得人們有可能終生專務一業,於是,就出現了專門的職業。分工繼續擴大,單個人的生產已經滿足不了市場需要,因此,就出現了以專業化協作為特征的手工工場。他們具有互通有無、物物交換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傾向,好像把依據各種才能所生產的各種不同產物結成一個共同的資源,各個人都可從這個資源隨意購取自己需要的別人生產的物品。這種產物不僅包括物質產品,還包括各種不同的資質才能,而企業就是這樣一個資源的聯合體。它就像一架龐大的機器,在這裏,專門職業、專門機器、專門工藝、專門技能為了交換的目的,互相協作、井井有條,不自覺地滿足著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同時,不斷膨脹的市場使這架機器越來越複雜,當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的時候,就會被新的組織形式所代替——這就是斯密定理對企業組織的解釋。
斯密定理雖然能夠對社會分工和企業進行有力的解釋,不過它也存在兩難問題。在斯密定理中可以得到:市場範圍的擴大將會導致勞動分工的擴張,而勞動的擴張則會帶來勞動生產力的增加。對一個企業而言,隻要勞動的進一步分工能使更高的產量以更低的成本獲得,那麼企業就會傾向於聯合或擴張,以及驅逐競爭對手。聯合或擴張使得企業的市場範圍不斷擴大,市場範圍的擴大會進一步增加企業勞動分工的程度,並促使企業進一步擴張。這個循環表麵上看似乎沒有休止,因此斯密定理造成了一個兩難困境:如果確實是市場範圍限製了勞動分工,那麼典型的產業結構一定是壟斷;如果典型的產業結構是競爭,那麼這一定理就是錯誤的。事實上許多重要的產業結構大多是競爭性的,所以,斯密定理存在兩難困境(錢書法,2006)。
後期經濟學家施蒂格勒對此進行了解釋。他首先按廠商的不同功能或構成廠商活動範圍的不同操作階段對廠商進行分割。單個功能成本和技術有關,各個功能的平均成本曲線是不同的,有的下降,有的上升,有的先下降後上升。這也意味著有些操作是報酬遞增的,有些操作是報酬遞減的,有些操作則在不同的階段存在報酬遞減和報酬遞增的現象。為什麼廠商不充分利用報酬遞增的操作階段,並在這一過程中成為壟斷者呢?這是因為存在另外一些報酬遞減的功能,它們的成本如此之高,以至於總的說來,最終產品的平均成本不再隨產量增加而下降。那麼為什麼廠商不放棄報酬遞減的功能,把它交給專業化廠商來承擔,以便充分獲取報酬遞增的利益呢?也許,在給定的時期,和這些功能有關的活動太少,不足以維持一個專業化的商業機構;副產品的數量太少,不足以支撐一個或一群專業化廠商。因此,需要廠商自己去完成這些功能。但是,報酬遞增功能的容量會逐漸大到足以使一個專門廠商去承擔。生產最終產品的廠商會將其交給另一家廠商承擔,這個新廠商暫時承擔了這些分出來的全部功能,因而會成為這一功能的壟斷者。產業繼續擴張,壟斷者的地位就將會被新的進入者打破,從而使該產業成為競爭性產業。而新產業內也會繼續同樣的專業化過程。而對於報酬遞減或先減後增再減的功能也可以做類似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