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企業的出現
按照美國著名企業史學家錢德勒的觀點,現代工業企業最顯著的特征是垂直一體化。它在單一的商業企業內包含了許多工廠、銷售辦事處、采購中心、運輸部門以及一些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部門。同時,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分銷融為一體。
按照他的這個觀點,這一時期出現了具備現代企業性質的工業企業,其規模較大,企業部門結構多,人員眾多。如在18世紀中期的英國,克羅萊·安布羅斯的鐵製品公司由軋製、製版、切割的工廠和4個鋼爐以及兩個大型鍛爐所構成,該公司還擁有10座倉庫和4艘船舶。其鐵製品生產雇用了大約800名男子,另有150人從事運輸,還有150人在倫敦處理公司的事務。作為英國最大的企業之一,鐵製品公司開始用官僚管理方法代替個人管理方法。克羅萊公司並不是唯一的適度規模的工業企業。到1813年,某鐵礦雇用了600名工人,擁有20公裏的鐵路、1000匹馬在鐵路上拖拉運煤的大車。16年後,萊茵河畔的41家煤礦平均每家雇用了300人。到1790年,4家最大的錫銅礦每家雇用的人數超過了1000人,並使用了總計達17台的蒸汽發動機。到18世紀90年代,絕大多數英國鐵製品企業為大約300人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什羅浦郡的煤礦則平均雇用了700人。到1830年,有的煤礦雇用的勞動者超過了5000人。即使是在棉紡織工業這一小企業的堡壘中也出現了一些大企業,如1795年,皮爾公司有23家工廠,道格拉斯·威廉與帕特納公司有9家,羅賓遜公司有5家。1815年,那拉克·紐公司雇用了1600名勞動者,詹姆斯·芬萊公司和斯特如特公司各雇用了1500名工人。19世紀30年代初期,曼徹斯特的紡織廠平均雇用300~400名工人,而其中有7家企業平均雇用的人數超過了1000人(韋偉、周耀東,2003)。
19世紀末發生在英國的一次合並浪潮促進了大企業的發展(韋偉、周耀東,2003)。以1902年為例,伯明翰的工業家杜德利·道克爾在一次合並中將英國最大的軋板公司中的5家聯合在一起,創辦了卡裏基與萬庚都市聯合公司。1888~1914年間,每年平均有67家公司通過合並而消失,1898~1900年年末,該平均數飆升到了650家。這一時期,美國的大企業也獲得了發展。1919年在美國最大的200家工業企業中,有177家隻是在少數幾個領域中運營:食品加工、紡織、化學、金屬和機械。這些領域存在著比其他領域更多的優勢,通過將所有的或絕大多數的生產階段和銷售合並到一個單一企業中,就可以獲得優勢,而業已存在的大規模市場足以支持這種合並。
規模經濟已經被認可,一個企業單獨承擔市場和市場營銷的全部功能即所謂的“垂直一體化”,這時被企業界接受。為了確保經營的穩定性和使自己獲得所有的利潤,經營者致力於控製其產品製造和銷售過程的全部階段。當製造商在給定時間內的產出達到一個高水平時,他們發現,擁有自己的原材料供應和他們自己的銷售渠道是很有價值的事情。借助這種方法,他們就有信心使企業在需求高峰時免於原材料短缺,他們也能夠合理地確定其工廠不斷增加產量的銷售活動。
受傳統小企業發展的影響,英國的大企業發展滯後,同美國相比,英國工業家仍舊不太傾向於徹底地將其生產與經營活動聯合在一起。英國更小的、更緊湊的、更具有分割性的市場和一個完好的批發零售網絡的存在,與上述完全的垂直一體化相衝突。甚至最大的英國企業也傾向於比美國的同行要小(韋偉、周耀東,2003)。1930年,英國隻有最大50家工業公司的規模達到了可以列入美國製造企業前200家名單的程度。
19世紀50年代,現代的大規模企業在美國首先出現在鐵路工業中,到七八十年代,類似規模的企業在其他工業部門中也出現了。雖然一些企業單純地通過內部擴張而迅速擴大,但大多數企業是通過橫向聯合以及法律和管理上的合並,實現垂直一體化的。
在石油領域,早期企業組織采取的是合夥人形式,但隨著資金要求的上升,公司減少了昔日普遍采用的形式(韋偉、周耀東,2003)。在石油產業的早期,鑽井、製造、運輸、銷售和精煉是各自分開進行的。精煉廠商通常隻生產一種產品,如煤油、石油及潤滑油,不過在競爭的影響下,從事一種業務的廠商常常試圖向另一種業務拓展。在構建不同的聯合形式時,人們在橫向一體化和垂直一體化上都進行了一些努力。但是,在石油工業早期大多數經營單位都很小並且各自獨立運作。石油工業在南北戰爭後出現,其典型特征是無數小公司在一種自由市場的氛圍下展開激烈的競爭。
與英國相反,美國獲得發展的新興大企業的組織形式是公司製而不是合夥製,一些大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了管理層級製度。官僚管理代替了個人管理。最根本的是,一些大企業特別是大型工業企業,設法將商品製造和銷售所涉及的全部階段內部化於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之中,他們不想依靠其他企業,因而設法自己承擔所有的生產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