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大學生就業困難成為我國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新出現並被公眾、媒體和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對此展開了大量研究,包括對我國大學生就業狀況的統計描述,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以及尋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等。

由於大學生就業難是不爭的事實,而對策研究不過是就業難成因分析的結果,因而,學者探討的重點自然集中在就業難的成因分析上。對於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分析,有的學者側重於分析大學生供求總量與結構的均衡;有的學者側重於從就業的製度環境,即勞動力市場的發育程度上進行探討;還有的學者側重於從勞動力市場供求主體,即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行為特征上尋找原因。這些研究,無論在理論層麵,還是在政策實踐層麵,都將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大大地推進了一步。

與其他研究不同,本書作者從高層次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主體——大學畢業生出發,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分析工具,采用規範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大學生就業問題展開了新的探討。作者大膽而富有創意地提出了大學生就業能力假說,認為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就業結果的決定性因素。首先,本書作者將大學生就業能力明確界定為將高等教育服務轉化為人力資本存量,並實現這種人力資本價值的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其次,本書作者認為,就業能力大小與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務的數量與質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業意願和就業行為,以及政府的教育政策密切相關。最後,本書作者認為,目前存在的較為嚴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主要因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不足。

為了驗證這一假說,作者選擇了北京一所高校作為典型調查案例進行分析,該校無論在總體規模和水平方麵,還是在學曆層次結構和學科專業結構方麵都具有代表性,調研時間跨度為六年也是適當的。這種方法在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領域是罕見的。

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通過高校專業設置與調整、培養模式和就業指導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和通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業意願與就業行為反映出來的就業能力對就業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政府的擴招政策及高校招生規模增大引起相對就業能力的下降與就業結果是相對應的;由於學曆層次和學科結構不同,就業能力對就業率和就業結構的影響不盡相同。這些分析結果在總體上初步驗證了該假說是能夠成立的。也就是說,從個體來說,就業結果取決於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從群體來說,就業結果取決於大學生的相對就業能力。

針對高校、大學生和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結果,作者從三個層麵提出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進而改善其就業狀況的政策建議。

本書對於推進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從理論上來說,提出了大學生就業能力假說,並通過典型調查分析加以驗證,從而豐富了人力資本理論。從實踐上來說,通過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提出了如何從政府、高校和學生三個方麵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建議,對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這一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在理論分析上,關於就業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有待進一步深入;在實證分析上,需要在更廣的空間和更長的時間跨度上加以驗證。希望並相信作者能夠在此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升華,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取得新的進展。

王善邁

2007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