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臨喜臨怒看涵養”。有的人能做到“大喜臨門不張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要有很遠大的誌向才做得到。
四是“群行群止看習見”。跟大家一起相處,一起行事的時候,就要和大家一樣,不要額外一條筋,要跟大家搞好團結。從“四看”中看到王夫之老先生是非常有誌向,非常有襟懷的人,無怪乎被毛主席所稱道,讚揚他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大哲學家,做人就要做到這個份上。
雷鋒同誌做到了,毛主席年輕時講的兩句話,“我是極高之人,又是極低之人”。“我是極高之人”,就是看問題看得非常遠,非常透,誌向非常之遠大,追求的境界非常之高,這就是極高之人。“極低之人”,可以向任何人下矮樁,這“極高”加上這一“極低”,就造就了一代偉人。
著眼長遠更好的處事。處事在做人的道理中已經談到,處事有這麼兩點是必須做到的。一是古人講得好,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三思”:“思其所以危,則安矣;思其所以亂,則治矣;思其所以亡,則存矣。”思考有可能產生危情的根本原因,就可以做到很安然;思考那些有可能產生混亂的根本原因,采取相應措施解決,那麼就可以很好地治理天下;思考那些有可能導致你垮台或滅亡的根本原因,那你就可以安全地存活著。
那麼“三思而後行”,我們在擔當一些大事難事的時候都是這麼去想,而且研究對策加以解決,排除產生危情的各種各樣原因,排除產生混亂的各種各樣原因,排除產生造成垮台的各種各樣原因,你便可以高枕無憂,成就大業。
看起來處事之要旨在“三思”,在“思其所以危”,在“思其所以亂”,在“思其所以亡”,這三條把握在手裏,你就會百試不爽。可不可以這麼講,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過程當中,高度一致是相對的,是有條件的,是暫時的,發生矛盾與分歧則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且是永久的。每一個人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是矛盾的產物,他帶著矛盾降到這個世界。
一個人便是一個小社會,一娘生九子,九子九條心。對同一個事物有不同的見解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曆,站的角度不一樣,這本身就意味著一定會產生分歧、產生矛盾。問題在哪裏?有這些分歧,有這些矛盾是正常的,是客觀的。我講世上人情,最親莫過於母子、父子之間,最近莫過於夫妻之間。夫妻之間最近,但是絕對一條心的沒有一對,不可能絕對一條心,絕對一條心是理想的說法,一個人一條心也是兩條心
但是,有某些好事之徒,他用放大鏡來誇大這些客觀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把它講得玄而又玄,神乎其神,並且以此來撥弄是非,這就是大問題了,關鍵就在這兒,這就叫做破壞求大同存小異的準則。對這樣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遠一點。
不論做什麼事,如果有了目標才能做得更好。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1)目標產生積極的心態。
目標是你努力的依據,也是對你的鞭策。目標給你一個看得見的彼岸。隨著你實現這些目標,你就會有成就感,你的心態就會向看積極主動的方向轉變。
(2)目標使你看清使命,產生動力。
有了目標,對自己心目中喜歡的世界便有一幅清晰的圖畫,你就會集中精力和資源於你所選定的方向和目標上,因而你也就更加熱於你的目標。
(3)目標使你感受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人們處事的方式主要取決於他們怎樣看待自己的目標。如果覺得自己不重要,那麼所付出的努力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價值,如果你覺得目標很重要,那情況就會相反。如果你心中有了理想,你就會感到生存的重要意義,如果這個理想(人生目標)又是由一個個目標組成的,那麼,你就會覺得為目標付出努力是有價值的。
(4)目標使把重點從過程轉到結果。成功的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獲得多少成果。
(5)目標有助於你分清輕重緩急,把握重點。
沒有目標,我們很容易陷入跟理想無關的現實事務中。一個忘記最重要事情的人,會成為瑣事的奴隸。
(6)目標使你集中精力,把握現在。
目標對目前工作具指導作用。也就是說,現在所做的,必須是實現未來目標一部分,因而讓人重視現在,把握現在。
(7)目標能提高激情,有助於評估進展。
目標,使我們心中的想法具體化,更容易實現,於是活來心中有數,熱情高漲;目標同時提出了一種自我評估的重要手段,即標準。你可以根據自己距離目標有多遠衡量取得的進步,測知自己的效率。
(8)目標產生信心,勇氣和膽量。
信心,勇氣和膽量來自於"知彼知己"。對目標實現過程清晰的認識,必然使你從容不迫,處變不驚。
信心,勇氣和膽量來自於"知彼知己"。對目標實現過程清晰的認識,必然使你從容不迫,處變不驚。
(9)目標使人自我完善,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