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同心同德:文化的能量(3)(3 / 3)

企業家就像一個運動員,他可能會取得世界冠軍,但是他的教練未必得到世界冠軍。教練是一個行當,運動員又是一個行當,兩個行當誰也不能替代誰。

與其自己亂走,不如請教高手。高手之高是由於視角不同。但是,一個旁觀者一旦在企業待的時間長了,也會失去靈感。我的一個朋友是一位博士,他先給企業做谘詢,後來不但做谘詢,還代理了一段時間的經理人。代理了兩年經理人之後,他主動辭職了。

他說,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因為該堵的漏洞都堵上了,再繼續做就是築壩的工作了。最能見效的一塊他已經做了,補漏的工作可能用兩年的時間會創造輝煌的業績,但是築壩的工作可能五年也見不到業績,所以他主動辭職了。

有一些人是擅長堵漏的,有一些人是擅長築壩的,這是兩種行業。在自己的專長上發揮自己的作用,在自己最能產生績效的地方投放資源是明智的。

為什麼有些企業請了外部的顧問,借助外腦還發揮不了作用呢?這就好比很多人請了醫生也治不好病,結果都賴到醫生頭上一樣。就像華晨、德隆、三九、健力寶,當時都請了谘詢公司,甚至有的請的是外國一流的谘詢公司,並且德隆還有一個150名研究員組成的戰略部門,怎麼抓了一堆好牌就打輸了呢?他們是因為組合得不夠好,而且不管有多少谘詢師,最終還是老板的事。尤其是內部谘詢師因為身處利害之中,要客觀公正,很可能會得罪了老板。這樣的谘詢師本質上還是經理人,他會有自己的得失利害,然後在改革方案中,身在其中,也會有自己的利害關係要考慮,所以很難解決問題。

班子再大,最後討論一氣,領導一說不對,就要重新討論,原定方案就都廢掉了。這就是大多數老板的寫照:有了一個想法,找來谘詢師,讓谘詢師去論證,但是論證出來的結果必須和他預想的一樣,如果不一樣,他就換人來論證,最後的結果是直到論證出他理想的結論為止。

這和醉駕一樣,他已經醉了,還要論證自己沒醉。一開始人家說老板你真醉了。他說,我沒醉。找人重新論證。第二次人家說老板微醉。老板又說,我也沒微醉。第三次人家說老板你沒醉,但是你有酒味。又否定了。最後論證的結果是老板很清醒,根本沒酒味,可以開車。於是老板就開車了,也就發生醉駕了。

用錯了顧問,不如不用

在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有些醫生說自己是全科醫生,什麼病都能治,肛腸病也能治,心髒病也能治,眼科也能治,婦科也能治,連獸醫都能當,這在過去叫做赤腳醫生。現在這種全科醫生太少了。

現在說能夠包治百病的醫生基本都是騙子,所以千萬別上當。在管理谘詢方麵,也有一些谘詢師說自己是“全科醫生”,其實術業有專攻,神醫多為庸醫。基本上,谘詢師可以分為這樣四類。

第一類,解決傳播層麵問題的谘詢師。比如廣告、銷售、形象等,你請這些專業的人,會讓廣告費每一分都花得值,發揮出最大的效應。

第二類,解決管理層麵問題的谘詢師。這比解決傳播層麵的問題要深奧,有時候傳播層麵的問題其實是管理問題造成的,你不解決管理問題不行。在管理層麵,比如傳播的機製、傳播的組織、經費都有這樣一些問題,所以要在管理層麵解決管理效能。

第三類,解決決策層麵問題的谘詢師。你的商業模式對不對,你是什麼樣的人,適合做什麼,如果一個企業是以踏踏實實為主要特征的,也就是牧人型企業。這樣的企業比較適合做生產,做一般的產業會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如果一個企業不耐煩做重複的事,反應極其迅速,對市場極其敏感,那麼就是獵人型企業,這種企業比較適合做風投,甚至可以做媒體、做谘詢。

一般項目型的企業,獵人的特點會比較多一點。如果說企業的團隊非常有知識,有核心技術,屬於精英,那就做精英型企業。如果企業的團隊沒有知識,反應不夠快,也沒有持之以恒,也能做得成功,這種企業叫貴族型企業。因為它們有很多關係,會拿來優質的資源。貴族型企業就是要走壟斷資源、整合資源這條路。所以,在給企業做谘詢的時候,就必須在這個層麵提供一些決策,幫助企業規劃到位。企業家必須明白谘詢師有沒有這個長處。

第四類,解決修為層麵問題的谘詢師。企業最高領導人的修行和品格這個層麵是最高的層麵。這個層麵的谘詢顧問,也就是過去的帝王之師、領袖之師。一個領袖如果沒有老師是悲哀的。如果你是大霧中的領跑者,一定要有更多的智慧來開拓,一個領袖身邊會聚集很多高能量的人物。有的是一次之師,有的是一事之師,還有的是一世之師。當你有了老師的時候,就不會孤獨,別人敢給你提意見,那你就可以時刻保持清醒。所以,很多時候,與其升級頭腦,不妨借助外腦,把外腦變成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