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經營者,他的係統思維往往是符合PDCA循環的。第一步,Plan,計劃,做事要有計劃;第二步,Do,實施;第三步,Check,改善;第四步,Action,檢查。Plan-Do-Check-Action,一步一步,一個循環下來,然後再進一步調整計劃,再實施,再改善,再檢查。
在不斷的循環運轉過程中,經營者會不斷發現問題,在一個循環之後再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企業家的基本邏輯,不斷去完善,也不斷出問題。
作為顧問,就不是這樣思考問題的。顧問不從計劃出發,而從問題出發。顧問到了一個企業,就好像醫院接收了一個病人,一定是從問題出發。根據症狀倒推回去。跟企業家PDCA循環的邏輯思維不同,顧問的思維是4D。
第一,是Depict,呈現;第二,是Detect,診斷;第三,是Design,處方;第四,是Do,康複。企業呈現的問題隻是表現問題,接下來顧問會診斷,找到問題的原因,而且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因為越找到根源,下藥越少,越在表皮上,下藥越多。高手一定要診斷到原因的原因,也就是因母,而人們通常所看到的隻是因子。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一個企業的執行力渙散,這是問題,那原因在哪裏?往上找一找,是因為推行力不夠,那就要提升推行力,可是,推行力上去之後,執行力還是一陣好一陣壞,員工沒有積極性,要推著員工走。再往上找原因,結果發現是領導力的原因。
不可執行或者執行了對員工沒什麼好處,你逼著員工走他就走。其實,時間長了,一個企業裏找來找去,最大的原因在於企業家。這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案子投訴到企業家個人顧問那裏,原來下麵的人做好了之後,破壞遊戲規則的往往是企業家,企業家是一切原因的原因。
找到了根源,企業家改善1分相當於下麵改善10分。所以,從企業家改起,往往是治病根,“上醫治未病”,大醫醫治根本。診斷之後,開處方。企業家有各種各樣的病,很複雜,必須對準主要病症,如果不對症就下了藥,那也是有問題的。
下了處方之後,還要讓他服藥,幫助他康複。如果又出現問題了,再找解決辦法。所以,盡管顧問和經營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提升績效,歸宿是一樣的,但是出發點不同。傳統管理以管理者為中心,始於計劃;而“4D”始於問題,從情景呈現、因果解析,到方案選擇、行動達成。
企業家修大壩,谘詢師堵漏洞
為什麼有些企業家、經理人辛辛苦苦做一年,也沒賺到那麼多錢,一個谘詢師或谘詢團隊來了,做了一段時間就拿了100萬?對此,一些經理人就特別不服氣,他們覺得憑什麼啊?憑的是工作的方式不同。
谘詢師做的是更有效的谘詢方式、工作方式、效益方式。如果說效益是水,那麼,企業家每天都在築壩,圍住水,逐步提高水位。但是築壩要築千裏之堤。千裏之堤,毀於蟻穴,有一個地方有了漏洞,築了一千裏的壩,一夜之間會全部垮塌。那麼,谘詢師是幹什麼的呢?谘詢師不是築壩工,是找漏工,他用工具和儀器發現哪裏有漏洞,哪裏有白蟻洞。他用一塊石頭、用一劑藥就把問題解決了。一塊石頭一劑藥看著不值錢,但是解決了隱藏的漏洞,讓千裏之堤免於崩潰,谘詢師的價值就在這裏。所以,企業家是築壩工,谘詢師是找漏工,一個都不能少。
升級頭腦,要借助外腦
有人會問,企業家學築壩的時候也學補漏,學習谘詢師那樣的能力,升級了自己的頭腦,還要借助外腦嗎?其實,很多企業家也是這樣做的。找來一個谘詢師說,我的企業有問題,你給我診斷一下具體有什麼問題。然後谘詢師問,你在某一方麵有問題,企業家不肯定他說的對不對。於是再找谘詢師,找了三個谘詢師之後,發現三個人都說是同一個問題。然後,企業家就想,以後不用拿谘詢費了,這些問題他自己也可以去解決,自己去堵洞穴就省了錢。
但是,這跟醫生和病人一樣是兩個行當。比如你患了病,找來醫生治了一次病,你也學了一些醫理。久病成醫,但千萬不要給自己當醫生,因為視角不同。一個人如果在企業待長了,對問題的敏感性和公正性都會喪失。你自己學了方法,但由於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問題,往往別人認為是問題的,你認為不是問題,因而看法就會產生偏頗。
所以第三視角是最重要的。因為你站在主觀的立場,顧問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視角不一樣。一個司機,車開得特別好,那麼他能自己修車嗎?企業家有能力、有本事掙另外的大錢,不要在這上麵去鑽研,也不要以為請了谘詢師是自己的恥辱。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企業家,他說,楊老師,既然谘詢師那麼有本事,自己開公司不就得了嗎?其實,自己開公司以後就由谘詢師變成了企業家,他照樣進入了自己的視角。一個企業家必須有這樣的認識:你可以做劉備,也可以做諸葛亮,但是你要想做劉備兼諸葛亮,那最後就會累死。
所以,不要以為請了一個高人是恥辱,劉備請了諸葛亮是他的榮耀,你能和一個高手在一起,說明那是你的榮耀,不要走出自己的能力區。給別人支招是一回事,自己去做又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