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菲愛做夢,夢中總有新奇。或者可以說,她是一個有夢想的人,但夢想不具體不確定,隻記得自己有過繽紛的夢。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夢想是做一個教師,課堂上聲情並茂,向學生毫無保留地傾倒自己知識的光華,在美麗的校園中,永遠和學生在一起,看他們的表情,聽他們的圓潤的聲音和年輕的心跳。
初中時,想當一個作家。用文字流淌心曲,希望自己的書卷味停留在紙質的書頁上和人們的記憶中。當然,她的文筆是不錯的,很得老師讚賞和鼓勵,莫菲覺得自己是有生活觀察力並且能融入情感的。那個時候還想過以後要做一個畫家,觀察著用色彩塗抹的畫麵,賞心悅目,所以美術課她很認真,每次作業老師的打分都很滿意。喜歡畫畫,會在自己不喜歡的數學課上偷偷描摹,下課也會隨意畫一些。假期在家也畫,好喜歡線條在手裏流動,畫麵在眼前鋪展。
高中學的文科,除了喜歡和適合之外,還有一個原因,理科的東西一竅不通。曾經想往美術這方麵發展,跟班主任說,隻說喜歡,想抽空練練筆,調劑一下。結果班主任沒說話,就此作罷。不過每周一期的黑板報她全權負責了,可以隨心所欲設計版麵和內容,就算同學和老師不看,她願意自己塗鴉、自己欣賞。她的潛質可以自己開發的,自己的空間總是很美,因為美術本質上就是美的。用美陶冶藝術情操,人就會有品味。莫菲這麼覺得。
還有一個一直以來受到老師鼓勵和看重而保持的夢想,就是繼續在文字上練筆,期待哪天筆底生花,圓那個久違的作家夢。知識麵寬,思路開闊,得到老師欣賞。莫菲依稀記得有一次作文老師的評語:文章結構合理,張弛有度,開合有致,可讀性強。。。。。。將來可望有所建樹。或許,她可以試一試。老師們覺得她在文學方麵是有一些稟賦的,語文功底紮實,對文字領悟能力強等等。
但大學階段莫菲不打算學漢語言文學而選擇英語,相信語言是相通的,相輔相成。雖然從中學就開始學英語,但還沒有真正進入英語的王國去感受過它的語言魅力以及西方文化風情,所以莫菲有心去深層觸摸感受稔知。盡管高中的很多老師和同學都覺得她最適合學漢語言文學,但她告訴他們她的專業就是英語語言文學,她自己選擇的也是喜歡的,盡管她真的學得不怎麼樣,但擁有時間,她不需要跟別人排名比較,隻要自己認同自己積澱下來的底蘊就行了。路長著呢。她相信,把路走彎,路就延長,而且一路風景曼妙,她其實樂在其中,別人不一定需要理解,自己需要堅持。
意念中的大學完全是自己的天地。校園小社會,社會大舞台,做透學問甲乙丙丁。不過人生這所大學,不會有恒久的專業,也無法在某一個專業爐火純青,永遠都會有困惑和迷茫的。
人生由很多段組成,就像一本小說,有的很簡短,有的長而充滿傳奇色彩。少年多愁,是因為小說的高潮還沒有到來,結局當然不好預測了。大學這一段,帶著激情進來,一開始是都是躊躇滿誌的,但行動上的堅持卻是很難的。莫菲不覺得成績好的同學比她聰明,但相信他們比自己目標明確,有計劃性,實施性強。自己沒有像別人那樣集中時間和精力與自己的專業課學習上,成績當然很一般。莫菲不會去忌妒相對優秀的同學的,而是真心欣賞他們。
班上同學也覺得她默默無聞,毫不起眼。不過一堂西方文化概論課卻讓同學們重新認識莫菲。老師讓同學自選情節,自編自導自演話劇,每個班兩個漢語組兩個英語組,莫菲的小組用漢語表演。劇本是莫菲獨自完成的。老師對她的劇本很滿意,覺得莫菲駕馭文字的功底不錯,但英語水平還需要不斷提升,問她能否把改寫的劇本翻譯成英語,莫菲說現在不能,也許有一天能。老師建議她以後要考研的話就考編劇,她在這方麵有潛力。
老師發現了莫菲的潛力,同學們另眼相看,莫菲發現了自己。
其實她一直都有考研的打算,但目標不確定。同學們說她應該去文學院,在外語院有些屈才了。但她覺得無論是漢語言文學還是英語語言文學,隻是語種不同,文學本身是相通的。而漢語言她不用花多少精力就能學好,可以以一個愛好者的身份去閱讀去欣賞,而不必被理論的東西固化思維。相對來說,英語會讓她覺得有些困難,因為她從初中開始就不怎麼記單詞,好多單詞都是見得多了無意中記住的,詞彙量不夠,閱讀量不夠,又不會合理的管理時間,所以,成績平平的莫菲從來不喜歡提成績。她不認為高分很重要,高分可以拿獎學金,為家裏麵減輕點負擔,這挺好,也是一件榮耀的事。但考試拿高分的人不一定是英語水平高的人,她覺得現在的大學教育說到底就是應試教育,這種模式讓人有些反感。但作為一個學生,就應該學有所得,無論是從書本還是從老師那裏,學到的都是自己的。如果連書本上應試的知識都掌握不好,也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