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別人的口說出來
人們最怕自己的意見被反對,所以當你有不同意見時,一定要巧妙地道出,不要讓對方感到丟了麵子,或感到你想與他辯論等。
有不同意見時,可以借別人的口說出來。如:“我們領導認為這件事不該這麼做。”在對方剛談出自己的觀點時,不要馬上表示反對,要等對方說完以後,等你表態時,再發表意見。可以先講理由,再講結果。這樣使對方先有個心理準備,而且他先明白了原因、理由,自然也就明白你有不同意見了,也好接受。
先讚同,再提出不同意見。在聽完對方的見解以後,對雙方一致的觀點表示肯定和讚賞,然後再道出自己的不同意見來,肯定一部分,反對一部分,這樣比較客觀,對方容易接受。
給批評穿上表揚的外衣
有一首歌裏唱到:“哪個爸爸不罵人,哪個孩子不挨罵。”這裏說的罵,其實更多的是指批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離不開家長批評的,但是怎樣批評,卻各家有各家的高招。
一位家長談到他的親身感受:
我兒子屬於自尊心較強,臉皮較“薄”的孩子,常常會因為當眾被老師批評幾句而垂頭喪氣。針對這個特點,我們借鑒老話“響鼓不用重錘”,盡量不“人前教子”,而是在事後單獨批評,甚至於給批評穿上表揚的外衣。
就拿讀外語來說吧。自從3年級開始有了外語課,我們給他報了個少兒劍橋英語班,這個班的教學思想是寓教於樂,讓孩子在玩中學習,不留作業,隻要求聽熟課文,最好達到順口說出的程度,因此我們要求他每晚聽3~5遍課文,不懂的地方可以和我一起聽,就是這個要求,兒子也不能完全做到,連著聽上兩三天,就堅持不下來了。
這樣下去怎麼行呢?我忍了幾天,一看情況依舊,這可得批評一下了,但是怎樣批評呢?思考再三才拿定主意。
這天晚上兒子做完作業又蹭到客廳,準備看電視。他剛一進來,我就先發製人:“兒子,是找媽媽讀外語嗎?”
兒子愣了一下,隻好順水推舟:“是。”
我馬上對老公說:“瞧咱們兒子,多知道上進呀!前兩天沒見到他聽、讀英語,我還以為是忘了,現在看來,肯定是功課忙,沒有顧上。這不,作業一做完,就知道趕緊練了。”
老公會心地一笑,說:“嗯,這兒子不錯,要是能這麼天天堅持,一定有收獲。兒子,和你媽互相提醒,有時你媽一忙就忘了,你得追著她,別讓她耽誤了。”
“好!”兒子回答得幹脆。我們回到小屋聽了半小時英語,母子兩個連聽帶讀,很快結束。我說:“去看電視吧!”兒子也學著一休的樣子,怪聲怪氣地說:“休息,休息一下吧。”
第二天晚飯後,兒子主動對我說:“我的作業在學校裏做完了,一會兒散步回來,咱們就趕緊練英語。”我知道,兒子惦著看電視,可畢竟知道先完成任務了,於是繼續表揚:“真不錯。如果每天堅持抓緊時間,就能學習、娛樂兩不誤呀!”就這樣兒子在表揚聲中,慢慢改掉了毛病,我自然也達到了目的。
這位家長的事情可能很多人都碰見過,這並不一定是太寵愛孩子。雖然良藥苦口。但是苦藥包上糖衣,更容易被人接受。尤其是對孩子,給批評穿上表揚的外衣,就是考慮到孩子的自尊心,從正麵引導他,修正自己的不足,不斷前進。這也是一種批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