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如何借勢提高名聲與辦事效果(1)(2 / 3)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來找我,我就對他說:‘隻要有本事,自有識貨人。’老兄就很識人才嘛!”總督出了左宗棠的相府,自言自語道:“看來我重用黃蘭階還真是對的。”

在現代社會,借勢這種手段已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外交等領域廣泛運用,而且大有擴展之勢。對於人際交往,它不失為一種提高自身形象,擴大自己影響的策略和技巧,而在求人辦事時,它更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虛張聲勢”的手法引起對方注意

求人辦事無論繞多大的圈子,最終所求的“正主”一定是有權有勢之人,如上司、財主等等。如果能和這種人拉上關係,所求之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在求人辦事,首先就要敢於並善於“虛張聲勢”,促成所求之事,而本策略最妙之處在於,“虛張聲勢”能引起對方足夠的重視。

還是在宋朝,有人假造韓國公韓琦的信去見蔡襄,蔡襄雖然有所懷疑,但是這人性情豪放,就送給他三千兩銀子,寫了一封回信,派了四個親兵護送他,並帶了些果物贈送給韓琦。這個人到京城後,拜見韓琦,承認了假冒的罪責。韓琦緩緩地說:“群漠(蔡襄字)出手小,恐怕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夏太尉正在長安,你可以去見他。”當即為他寫了封引薦信。韓琦的子弟對此舉表示疑惑不解,覺得不追究偽造書信的事就已經很寬容了,引薦的信實在不該寫,韓琦說:“這個書生能假冒我的字,又能觸動蔡君漠,就是一般的才器呀!”這人到了長安後,夏太尉竟啟用他做了官。

宋哲宗元祐年間,蘇軾出任杭州太守,剛處理公事時,適逢稅務官送來一名逃稅的人。這人叫吳味道,是南劍州的鄉貢士。他將兩大包東西冒充蘇軾的名字,假說是運往京城給侍郎蘇轍的。蘇軾問他包內有什麼東西,吳味道很害怕,惶恐地說:“我被推薦參加今年秋天的禮部考試,臨行時鄉親們送了些錢給我作為在京城的花費。我用這些錢買了兩百端建陽紗,因為路上各個關卡都要抽稅,如果那樣,到京城紗布就剩下不到一半了。我心想當今天大有名氣而且又愛惜讀書人的,惟有內翰大人(指蘇軾)和侍郎大人(指蘇轍),小人縱然敗露,也必定能得到原諒。於是就冒充先生的名銜,將貨物封好運來,不知先生已經光臨此地,我的罪行實在是無法逃脫的了。”蘇軾朝吳味道看了很久,隨即笑著招呼屬下將貨物的舊封條去掉,換上真的名銜,上寫“至東京竹竿巷”,給他弟弟寫了封信,交給吳味道,說:“你這回就是上天去也沒有關係了!”第二天,吳味道考中了進士,特地來拜謝蘇公。

再例如,倫敦一家曾經門可羅雀的珠寶店,為了擺脫岌岌可危的困境,老板決定采用移花接木的辦法,要把他的珠寶店與王妃黛安娜聯係起來。

一天傍晚,這家珠寶店突然張燈結彩,老板衣冠楚楚站在台階上恭候嘉賓。不一會兒,一輛高級轎車在門前嘎然而止,黛安娜緩緩地從小車裏走了出來,她嫣然一笑,親切地向行人點頭致意。人們見此情景便蜂擁而上,爭先恐後地想一睹王妃的風采,久久不願離去。有的少年還大膽擠上前去吻了她的手。路邊的警察急忙過來維持秩序,防止圍觀者影響王妃的正常活動。

老板笑容可掬,感謝王妃光臨本店,隨即引王妃向櫃台走去。售貨員拿出項鏈、鑽石、耳環、胸針等最貴重的首飾任其挑選。黛安娜麵露喜色,愛不釋手,連聲稱好……

預先早有安排的電視錄像機將此情景一一攝入鏡頭,第二天便在電視台廣為播放。雖然自始至終沒有一句解說詞,更沒有誘導廣告,但珠寶店名、地址卻是相當醒目的。這家珠寶店立即轟動了整個倫敦。

那些好趕時髦的年輕人,那些“愛屋及烏”的黛安娜迷們,立即蜂擁而來,珠寶店立時門前車水馬龍,人們競相搶購戴安娜王妃所讚賞的首飾。老板滿麵春風,親臨櫃台,應接不暇,僅幾天的營業額就超過開業以來的總營業額,而且生意一天更比一天好。

很顯然,老板把珠寶店強行“嫁接”到黛安娜身上,借此來賺大錢的移花接木之計大獲成功。

第二,隻做不說,提供想象空間,由對方自己去想像。

或許有人要問:並不是每家商店都會有王妃光臨的時機呀?這裏要說,如果王妃主動光臨,那麼商店與王妃之間的關係是“自然”形成,而不是因“嫁接”才得來的,也就談不上使用“計謀”了。隻是本無關係而變成了有關係的“嫁接”,才可稱得上是用計施謀。我們說這家珠寶店的老板使用了移花接木之計,是因為還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