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傳統教育存在著種種詬病,我們才呼籲素質教育,才需要創業教育。創業教育不僅僅是為社會培養創業人才,更重要的是能良好地彌補傳統教育的種種缺陷。
觀點四:高校裏也有綜合素質優秀的、鶴立雞群的學生
如果你留意跟蹤調查學生畢業的就業方向和5年後的發展態勢,你會驚奇的發現你會驚奇地發現,學生會和團委和一些學校社團絕對是出人才的地方學生會、團委以及學校社團絕對是出人才的地方,在筆者的調查和經驗裏,諸如學生會主席等半數以上的社團核心幹部畢業3-5年後都在企業內擔任管理類要職,或者選擇了自己創業。分析這些人群的有代表性的特征:學習考試成績處於中等或一般,願意與人打交道,做事認真有激情,都能說會道。這絕對不是巧合,而是前麵提到的教學體係下的必然結果。
為何會是這種情況?我們來簡單的分析一下,就會有答案:
如果非要把工作可以分為兩類,那麼基本可以分為:與物打交道的工作和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前者比如程序員、財務總監;與人打交道,比後者如銷售員,總經理。所有管理類的職務都是與人打交道,在絕大部分公司,總經理、總裁都是從業務路線上晉升上去的,技術路線很少有機會當一把手,很少聽說有搞技術出身或財務總監升任總經理的。
如果是創業型的公司,這種傾向性會更加明顯,95%的總經理都是銷售出身,個個都是業務天才,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是他們生存的基本也是最關鍵的能力。
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其實就是EQ(情商),而拿學分的能力主要靠IQ(智商)。我們再來回憶一下大學四年是如何度過的,幾乎所有的學習都是在教室課堂裏度過的,老師在上麵講,學生在下麵聽,傳播是單向的,用這種方法來獲取學分是基本沒問題的,IQ占絕對上風,但是EQ基本沒有得到鍛煉。許多班級沒有自己的固定教室,而且可以讓學生自選通識課程比如高數、大學物理等的上課老師和上課時間,就常常出現學生在校渡過了第一學期後還有許多同班同學不認識,一年後都不能叫出名字,許多留校的研究生、博士生的婚姻個人問題常常需要廣泛發動“群眾”來解決,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事實是上,並非同學們與人打交道的能力較弱,而是他們長期沒有機會得到強化和提高。有些人比較幸運,他們可能剛開始是衝著興趣加入社團,然而在隨後的社團活動中,自然而然的在處理具體的事件中推動他提升了組織自然而然地在處理具體的事件中提升了組織、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恰恰就是創業和就業的關鍵能力。
如果說創業需要一些天份,那麼這個天份應該就是情商,如果說創業可以複製,首先要提升的就是與人打交道的能力,而情商在大學係統教育過程中似乎重來沒有被正式的作為“受訓”課程,因為這個東西的確很難量化評估因為其的確很難量化評估。
有人戲稱,大學教你的都是如何當好一名員工,卻沒有學校教你如何當好一名老板,其實不無一定道理,應該看到傳統課堂教育善於解決技術類型知識的傳授,但是很難突破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解決能力、力,溝通能力,、公關能力,、組織能力,、業務能力,和領導能力。都是屬於這個範疇。創業的過程中,90%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僅有10%是與人無關的技術問題,大部分與人無關的技術性問題,都可以通過借用工具型人才來解決問題,比如財務等,所以創業的根本能力來自處理人與人之間問題的能力,創業的本質就是對人和資本的合理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