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隨緣而行,隨遇而安(1)(1 / 3)

佛說,隨緣而行,隨遇而安。每個人所見所遇的事情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順其自然,把握當下,即為隨緣而行。不為外界的環境所束縛,處處都可為安身之所,即為隨遇而安。隨緣而行,隨遇而安,才能獲得人生的圓滿,才能獲得大自在。

遇緣則隨行,遇居則隨安

有一次,在雲遊宣揚佛法的虛空大師迷了路,不知走了多久,才在漆黑的夜空見到一盞燈火。他定睛一看,原來是一戶人家,立刻興奮地奔上前去請求住宿。

“我家又不是旅店!”屋主聽到他所提出借宿一晚的要求後,立刻板著臉拒絕。

“我隻要問你三個問題,就可以證明這屋子就是旅店!”他笑著說道。

“我不信,倘若你能說服我,我就讓你進門。”屋主也爽快地回答。

“在你以前誰住在此處?”

“家父!”

“在令尊之前,又是誰當主人?”

“我祖父!”

“如果閣下過世,它又是誰的呀?”

“我兒子!”

“這就對了!”虛空大師笑道,“你不過是暫時居住在這兒,也像我一樣是旅客。”

當晚,他就在屋裏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覺。

感悟

在生活中,明天如何我們每個人都不知道,連生命在內,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屬於我們的。我們隻是匆匆的過客,所以要好好珍惜現在。想去哪裏就去哪裏,行到哪裏住到哪裏,是一種境界,也是人生的一種大自在。

人生無常,隨緣即是人生

很久以前,在羅閱祗城有一個婆羅門,他常聽說舍衛國人民多孝養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於修道,並供養佛、法、僧三寶。他心中十分向往,便想去舍衛國觀光並學修佛法。

有一回,他真的來到了舍衛國。剛好看見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種。忽然,有一條毒蛇爬到兒子的跟前,竟將他咬死了,然而那父親不但不管,反而接著幹活,連頭也不抬。這個婆羅門大覺驚奇,便上前問他原因。

這個農夫反而問道:“你是從哪裏來的,來到這裏幹什麼啊?”

婆羅門回答說:“我從羅閱祗城來,聽說你們國家的人都很孝養父母、信奉三寶,所以打算來求學修道。”接著,婆羅門又問道:“你兒子被毒蛇咬死,你為什麼不但不難過,反倒接著耕地播種?”

農夫就回答說:“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間萬物成佳壞天,皆為自然規律,憂愁啼哭能有什麼用呢?如果傷心得飯也不吃,覺也不睡,什麼也不幹,那不跟死人一樣,活著的意義就不大了!你要進城,路過我家時,請替我捎話給我家人,說兒子已死,不必準備兩人的飯菜了。”聽了農夫的話,這個婆羅門心裏暗想:“這個人可真不像話!兒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還想著吃飯,真沒有人情味!”

但他還是沮喪地離開了農田,進了舍衛城。來到農夫的家中,見到農夫的妻子,便說道:“你的兒子已經死了,他的父親讓我捎話說,準備一個人的飯就行了。”沒想到那婦人聽後,卻隻是說:“人生即如住店,隨緣而來,隨緣而去,我這兒子也是一樣啊!生是赤條條來,死亦赤條條去,任何人都不能違反這一規律。”

然後,這個婆羅門又告訴了那死者的妻子,誰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

這個婆羅門心中就非常生氣了,對那女子說道:“你的丈夫已死,你難道一點兒也不痛心嗎?”

那女子仍應默然不答。

這時,這個婆羅門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國家,他心裏暗暗想道:“我聽說這個國家人民如何慈愛、如何孝順、如何供奉三寶,所以才想來這兒學習修道,沒想到如今碰上這等沒有人情味的人。這種人怎配信佛修道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決定去請教偉大的佛陀。這個婆羅門來到佛所,向佛頂禮,退坐一邊,一臉的愁雲。

佛陀早已明白他的來意,故意問他:“你為什麼一臉憂愁啊?”

婆羅門就回答說:“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憂愁。”

佛陀又問:“遇上何事不合你所想呢?”於是他就如實向佛陀稟告了他路上的所見所聞。

佛陀說道:“善男子,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們知道人生無常,傷心悲哀無濟於事,故能正視世間及人生的自然規律,也就沒有憂愁!塵世之人不明白生死無常的道理,互相貪戀,等到突發事件一來,即懊惱、痛苦,甚至痛不欲生,無以自製。正如人得了熱病,恍恍惚惚,胡說八道,隻有經過良醫診治下藥後,熱退病愈,才不會再說胡話了。”

婆羅門聽完佛陀的開示,即自責道:“我真愚癡,不明佛法大義,現在一經佛陀開示,如黑暗中見到光明,即刻恍然大悟啊!”於是他皈依佛法,並受持五戒,精進而修持出世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