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僧璨禪師反問道:“是誰在捆綁著你?”
道信想了想,如實回答道:“沒有人綁著我。”
三祖僧璨禪師笑道:“既然沒有人捆綁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經是解脫了,你何必還要尋求解脫呢?”
後來石頭希遷禪師在接引學人時,將這種活潑機智的禪機發揮到極致。
有一個學僧問希遷禪師:“怎麼才能解脫呢?”
希遷禪師回答:“誰捆綁著你?”
學僧又問:“怎麼樣才能求得一方淨土呢?”
希遷禪師回答道:“誰汙染了你?”
學僧繼續追問道:“怎麼樣才能達到涅槃永生的境界呢?”
希遷禪師回答:“誰給了你生與死?誰告訴你生與死有區別?”
學僧在希遷禪師的步步逼問之下,開始迷惑不解,繼而恍然大悟,明白了的道理。
感悟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會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從而搞得自己疲憊不堪。我們應該學會解除這些束縛,給自己減壓,從而讓自己活得輕鬆,活得快樂。
有時保持沉默也是一種智慧
從前,有一個和尚,因為聽說開悟的人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崇拜,有一天,他就對外宣稱自己開悟了。
古代的出家人有雲遊參訪的習慣,因此,許多遊方的僧人就不遠千裏來拜訪、請教他。
他擔心會露出馬腳,經常一言不發,裝出高深莫測的樣子,自稱“沉默大師”,把一切問題交給兩個能言善辯的徒弟去回答。
有一天,兩個弟子都出門去辦事,正好—位雲遊的和尚來向沉默大師請教佛法,沉默大師隻好親自接待他。
雲遊的和尚問道:“大師,什麼是佛?”
沉默大師不知道要怎麼回答,隻好保持沉默,一邊還東張西望,尋找兩位能言善辯的弟子。
雲遊的和尚覺得沉默大師的左右顧盼充滿了禪機,於是繼續問:“大師,什麼是法?”
這一次,沉默大師對尋找弟子已經絕望了,隻好避開雲遊僧銳利的眼光,抬頭看看天、再低頭看看地,依然一言不發,保持沉默。
雲遊的和尚深感受到很大的啟發,又問:“大師,什麼是僧?”
沉默大師隻好閉上眼睛,不做任何表示。
雲遊的和尚內心充滿了喜樂,再問:“大師,什麼是幸福快樂?”
沉默大師感到頭痛了,隻好雙手一攤,表示再也不能回答問題了。
雲遊的和尚深深地鞠了一躬,興高采烈地離開了,他覺得沉默大師果然名不虛傳、深不可測。
他離開沉默大師不久之後,在路上遇到沉默大師那兩位能言善辯的弟子,
他不知道他們和沉默大師的關係,興致勃勃地告訴他們自己的心得:“沉默大師是個真正的悟道者!我問他什麼是佛,他把頭先轉向東邊、再轉向西邊,意思是說,人人到處在找佛,其實佛就在心中,不必東找西找。我又問他什麼是法,他先看看上麵、再看看下麵,意思是說,法是完全平等的,並沒有高低之分。我問他什麼是僧,他閉上了雙眼,意思是說,閉門苦修的才是僧,最後我想不出什麼問題了,就問他:什麼是幸福快樂,他攤開雙手,意思是說能放下一切就是幸福,能幫助別人就是快樂!呀!沉默大師的悟道多麼深切!教導也是如此的深刻!你們倆人應該趕緊去拜望他啊!”
雲遊的和尚說完,再度走上參訪的旅程。兩位弟子聽得目瞪口呆,心想:師父怎麼在轉眼之間就變得這麼高深了呢?趕緊回到沉默大師的身邊。
沉默大師看到兩個徒弟回來,不禁生氣地抱怨他們:“你們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剛剛有一位好問的和尚,差點把我問倒了,還好我一直沉默到底,他才走了。”
沉默大師成功地保住了他的麵子,他的成功就在於他在不懂的時候能夠保持沉默。當然,沉默大師欺騙別人的行徑是值得我們批判的,但就處世交際而言,他的做法是值得借鑒的。
感悟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人畢竟不是神仙。每個人都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事時,保持謙虛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真的不懂,但又要顧及麵子,不妨保持沉默,這也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不要活在別人的眼睛裏,要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一個婦人是私生子,別人都對她指指點點,為此她整日煩惱不已。無論她走到哪裏,這種煩惱都如影隨形,不斷地折磨著她。
有一天,婦人實在忍受不了了,便想投水自盡,一死了之。可是,婦人剛剛跳入河中,就被人救了起來。當聽完婦人的不幸遭遇時,那個救她的人勸她投入佛門,尋求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