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保持平常心,一切皆如願(1)(1 / 3)

佛說,保持平常心,一切皆如願。平常心即是平常態,是人生最難得的狀態。一個人隻有保持平常心,才能在大起大落時不大喜不大悲,才能在平常的日子裏保持愉悅的心情。所以,保持平常心,也是人生中的大智慧。

心無雜念才能擁有平常心

有個信徒問慧海禪師:“您是有名的禪師,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答道:“有。”

信徒問道:“是什麼呢?”

慧海禪師答道:“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麼區別呢?”

慧海禪師答道:“當然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不一樣呢?”信徒問道。

慧海禪師說道:“他們吃飯時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隻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感悟

每個人都有一顆平常心,但很少有人能體會到真正的平常心,所以平常心是很難得的。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平常心?心無雜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一個人隻有心無雜念,把功名利祿看破,才能擁有一顆真正的平常心。

保持平常心是悟道之本

從前,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我想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可為什麼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塊鹽,交給學僧說:“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遵照指示去做,沒多久,跑回來說道:“我把鹽塊裝進葫蘆,可它老不化;葫蘆口太小了,伸進筷子也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過葫蘆倒掉了一些水,然後隻搖晃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地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不解地問:“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仍耐心地解釋說:“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崩斷,弦太鬆不出聲音。時刻保持著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學僧終於領悟了其中的道理。

感悟

無論是參禪悟道還是做其他事情,隻勤奮用功往往收效不大,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忘卻了平常心。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去待人接物,隻有這樣,我們才會處理好各種事情。

帶著禪心去做事,會有大悟有大得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定中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鍾聲,禪師特別專注地豎起心耳聆聽,待鍾聲一停,忍不住召喚侍者詢問道:“早晨敲鍾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是一個新來參學的沙彌。”

於是奕尚禪師就讓侍者將這沙彌叫來,問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敲鍾呢?”

沙彌不知禪師為什麼要這麼問他,他回答道:“沒有什麼特別心情,隻為敲鍾而敲鍾而已。”

奕尚禪師道:“不見得吧?你在敲鍾時,心裏一定念著些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鍾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正心誠意的人,才會發出這種聲音。”

沙彌想了又想,然後說道:“報告禪師!其實也沒有刻意念著,隻是我尚未出家參學時,家師時常告誡我,敲鍾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鍾即是佛,必須要虔誠,隻有敬鍾如佛,才配去敲鍾。”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再三提醒道:“往後處理事務時,不可以忘記,都要保有今天早上敲鍾的禪心,你將來必定會有所作為。”

這位沙彌從此養成了恭謹的習慣,不但敲鍾,做任何事,動任何念,一直記著奕尚禪師的開示,保持著敲鍾的禪心,終於大徹大悟。

他就是後來有名的悟由禪師。

感悟

禪心是專心致誌,是心無雜念。凡事都應帶有幾分禪心,即使再小的事也應如此。帶著幾分禪心去做事,終會有大悟有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