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行善是對自己良心的交代(2)(1 / 2)

時光荏苒,等徒兒年至耄耋時,寺廟已是殿壁輝煌,良田百頃。可是,多年來他卻因忙於建廟,疏於善事,最終沒有做過一件有功德的事情。臨終前,徒兒突然想起老禪師留下的那本經書,當他翻開扉頁,但見經書上赫然寫著老禪師當年未及點明的忠告——助人一次,勝似誦經十年。

感悟

我們並不一定要等到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後才去幫助別人,要知道,別人需要的可能僅僅是我們的舉手之勞。行善做好事,什麼時候都不早,什麼事都不小。

既然給予了,就別求什麼回報

誠拙禪師在圓覺寺弘法時,法緣非常興盛,每次講經時,聽講的人都擠得水泄不通。於是,信徒間有人提議,建一座比較寬敞的講堂。

其中,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50兩黃金,送到寺院給誠拙禪師,說明是捐助蓋講堂用的。禪師收下後,就忙別的事情去了。信徒對禪師的態度很不滿意,因為50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而禪師拿到這筆巨款,竟連一個“謝”字都沒有。於是就緊跟著誠拙禪師後麵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裏裝的可是50兩黃金。”

誠拙禪師漫不經心地回答說:“你已經說過了,我也知道了。”禪師並沒有停下腳步。

信徒提高嗓門道:“喂,師父,我今天捐的50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你難道連個謝字都不會說嗎?”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的佛像下:“你怎麼這樣嘮叨呢,你捐錢給佛祖,為什麼要我對你說謝謝呢?你布施是在積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一定要將功德當成買賣,我就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請你把謝謝帶回去,從此和佛祖銀貨兩訖了吧。”

感悟

追求安寧並非真的安寧,一切順其自然最好。我們給予了,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回報,失去了,也該相信總有人會得到,無論動與靜,得與失,都不要過於執著。布施不圖回報,才是佛所說的真正的布施。

行善得樂,為惡得苦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人非常貧窮,無以自立,但誌行高潔,從不做非法、非禮的事。因家裏實在太窮,無法生活,他就去給一些商人當仆人。

這些商人帶著這個窮人,一齊入海采寶。他們采到了不少寶貝便張帆返航,但是到半路不知怎麼船停了下來了,無論怎麼劃槳也無法讓船前進半步。

所有商人無不驚恐萬狀,知道是因為采寶而得罪了海神,海神來懲罰自己了。於是連忙跪下祈禱,請海神放他們一條生路。

而那個窮人,因為自己平生不做虧心事,所以沒有參與他們的祈禱。

船之所以開不動,果然是因為海神作怪。海神有心想懲罰這些褻瀆了自己的商人,但船上的這個窮人可是好人,不應連累他。他想來想去整整想了七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

海神想:“讓我考驗一下這些商人吧!如果他們經得起考驗我就饒恕他們;如果他們經不起考驗,那我施行懲罰時,也不會連累了那個窮人。”

船在海上整整停了七天,一動也不能動,商人們都急壞了。

第七天夜裏,一個商人作了個夢,夢見海神對他說:隻要你們把船上的這個窮人送給我當犧牲品我就放你們走。

他醒來之後,把這個夢告訴了其他人。

他們正秘密商議如何處置時,窮人知道了這件事。

窮人慨然說:“好吧!就讓我做海神的犧牲品吧!不要因為我一人,而連累你們大家。”

商人們一聽窮人自願犧牲,高興極了,因為這樣便少了許多麻煩。他們紮了小木筏,在木筏上放了些水和糧食,讓窮人上了木筏之後,就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