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即便得不到熊掌也可以得到魚(1)(3 / 3)

感悟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把大事考慮得很周全,卻把小的細節忽略了,因為自身的某些習慣,傷了別人卻不自知。在大的災難麵前我們可能不會退縮,但有些小的傷害卻也讓人難以釋懷。隻要我們在生活中稍微留心一些,就能消除這種不必要的誤會,讓人感到一種被理解的溫暖。

付出讓平凡的人聖潔而高貴

在一個秋天,夕陽西下的傍晚,許多吃完晚飯的人都來到廣場上散步,廣場上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都聚在這聊天。

這時,從廣場對麵的醫院裏走出來一對老年夫婦。那老婦人的一條腿看起來很僵硬,每走一步,那條僵硬的腿就吃力地向前移一點兒,幾乎是擦著地麵前行,而老漢則很耐心地攙扶著她。一步一步地挪著。從他們衣著打扮來看,這顯然是一對從鄉下來城裏看病的農村人。

那對老年夫婦離廣場越來越近了。忽然,大家注意到那老漢腳上穿著一雙棉靴,很大很厚,鞋麵已是髒得不能再髒了。這老漢是不是也有什麼毛病?現在又不是三九天,怕冷也不至於現在就穿上棉靴吧?

大家用詫異的表情瞪著他們,同時也感到好笑,並且竊竊私語起來。而此時那對老年夫婦已來到一座天橋下,他們要上橋。就在那老婦人將那條僵硬的腿向上一抬之際,那老漢將一隻腳伸到了台階上,讓那老婦人踩上去。這樣,那很高的台階立即有了一個緩衝的“小台階”。老婦人每上一個台階,那老漢就伸腳為她墊一次,每一次都是那麼準確到位。老婦人每踩一次,那老漢的腮幫子就要鼓一下,顯然那老婦人的體重,老漢承受得還是蠻吃力的,但他依然誠心誠意地為老婦人墊著腳。頃刻間,大家陡然明白了那老漢為什麼穿棉靴,愛讓老漢顯得那麼偉大。隨即大夥眼中的嘲諷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對老年夫婦深深的祝福。

感悟

我們都愛我們的家人和愛人,同時也被他們所愛,愛一個人是無怨無悔地付出,而不是索取。愛的付出讓他人感到溫暖,愛的付出得到他人的尊敬,愛的付出讓平凡的人聖潔而高貴。

能為孩子付出和被孩子需要是父母們的幸福

入冬,街上第一縷烤紅薯的香味飄起來的時候,丁立梅就忙著給母親打電話,讓她給自己準備一袋子紅薯帶過來。母親接到她這類的電話,總顯得格外歡喜。連聲說好,生怕她反悔,生怕她不再問她要東西。然後趕緊樂顛顛地去準備。

這一次也是,才隔一日,一袋紅薯已托人帶來,每一個都經過母親的手,細細挑選過。稍稍破點皮的,個兒不大的,母親挑出來。母親認為不甜的,也肯定不給她。父親背地裏告訴她,母親在為我準備那些東西時,嘴裏還哼著歌。她想象得出那樣的情景:屋簷下,母親半蹲著,用手一一整理著要帶給我的東西。太陽的光芒,碎金一樣灑落在母親的白發上,母親的心中,一定漾滿甜蜜。

天下的母親,無不因給予兒女而快樂。丁立梅的樓上住著一個老太太,兒子女兒都在外地工作。平時,老人生活得較寂寞,幾乎看不到她忙碌的身影。但一到秋天,她就忙碌起來,每天樓上樓下跑,人仿佛年輕了幾歲。丁立梅還聽到她跟別人打招呼,聲音十分響亮的。別人笑著問她:“奶奶,又準備醃鹹菜啦。”老婦人響亮地答:“是哩是哩,我兒子女兒都寫信回來說,他們就是喜歡吃我醃的雪裏蕻。”改天,必看到樓前空地上曬著許多洗淨的雪裏蕻。老婦人在一邊守望著,像守望著她的孩子,眼睛半眯著,是極快樂的樣子。

丁立梅的好友玲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當她去外地讀大學時,她的母親突然患了很多病,又是失眠,又是頭疼。玲很著急,買了許多好藥寄回來,有些還是外國進口的藥,但都無濟於事。後來,朋友告訴她說,她母親或許是因為不適應女兒突然離開,一下子空虛而害病。玲恍然大悟,再打電話回家,就跟母親要東西,今天要母親幫她織件毛衣,明天又要母親幫她做雙棉拖鞋。母親的病,竟不治而愈。

所以,兒女要讓母親高興,不但要記得買些東西給她,更要時不時地向母親“索要”,兒女要告訴母親,就是喜歡吃母親做的肉絲麵,就是喜歡穿母親做的棉布鞋。這比買什麼補品都管用,母親會因此而快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