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就像爬梯子,必須從最低處開始
有一位商人,和朋友一起跑到大西北,準備投資建設一條生產石板材的生產線。可到了那裏一看,雖然有大好的石礦資源,但是市場並不見好。因為大西北經濟發展水平低,居民們的家庭裝潢很少用價格昂貴的花崗岩。商人在那裏考察了一段時間,覺得這不是自己大幹一場的地方,他放棄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回到東南沿海去了。
他的朋友卻看中這裏豐富的石礦資源,和當地人辦起了軋石廠,這些石子隻能用來給附近的農民造屋和鋪路用。商人勸告朋友,這不是賺錢之道,這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如果在別的地方搞一個項目,隻要適銷對路,不出幾年就可以收回投資,實現營利。
朋友沒有聽從商人的勸告,努力辦好他的軋石廠。幾年後,開發大西北的號角吹響了。他的軋石廠有了新機器,因為開發大西北必須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碎石成了搶手貨。他通過以前建立起來的友好關係,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商人聞知後,趕到西北,他和當地政府談判,他想投資建設一家大型的軋石廠並洽談建設板材生產線的計劃。但是,商人被告知,他的朋友已把合作意向書交到了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審批立項了。現在,商人的朋友已是一家大型建材公司的總裁,資產過億元。沒有人會想到一個軋石廠的老板的短短幾年內成為一家大企業的老總。如果當年他沒有以低姿態在貧困的大西北呆下來,而是轉走他方,他就不可能有如今的成就。
感悟
成功就像爬梯子,必須從最低處一步一步地向上爬。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也沒有做好的午餐等我們去吃,我們要做的是用自己神奇的雙手和一雙善於發現的機遇的眼睛,耐心地為自己做一道成功的大餐。
努力了自然就有回報
著名的奧地利國歌的作曲者海頓,一生寫了一百多部交響曲,被譽為“交響樂之父”。自1780年起,海頓所寫的每一部交響曲、四重奏、彌撒曲甚至神劇,莫不令人稱頌,而成為必傳的上佳作品,他創作之豐碩實在令人懾服。然而,他在童年學習的時候,也曾遭受過很多挫折。
海頓八歲考進了維也納聖斯蒂芬大教堂的合唱團,他離開了父母,從農村來到歐洲的名城維也納,學習童聲演唱。一個八歲的小孩子,生活還不能自理,一切還需要爸爸媽媽關心照顧,可是小海頓為了學音樂,自己開始獨立生活了。剛到合唱團裏,每天起床穿衣整理床鋪都搞不好,別人都去吃早餐了,他還沒有穿好自己的衣服,整好自己的床鋪;他匆匆忙忙跑到餐廳進早餐,別人都快吃完了,大家一見到他就哧哧笑。小海頓就更慌張了,不知大家笑他什麼!他發現自己的襪帶沒有係好,在地上拖著,上衣紐扣係錯鈕孔了,頭發亂蓮蓬還沒梳好……小海頓害羞得連早餐也沒吃,跑出了餐廳;衣服髒了,起初自己不會洗,洗不淨……小海頓心裏想:在家咋沒這樣難?他常躲在沒人的角落裏偷偷地落淚:“我還學什麼音樂呀,連吃穿都管不好自己……”他暗暗的自語,“我不如回家找爸爸媽媽……”想想又哭起來了,哭得很傷心。當他和大家一起在哥特式的大教堂裏演唱,聽見自己的童聲在教堂的蒼穹之中回蕩,那麼動聽,那麼感人,小海頓又不想回家了,決定留下,再難也不走了。以後,他每天比別人提前起床,別人花一倍時間可以辦完的事,他必須用二倍三倍的時間去做,慢慢地他學會管理自己的生活,度過了生活的難關,全心全意去學聲樂,去學器樂。他早晨很早爬起來,跑到樹林裏刻苦的練聲,沒有人給他做伴,隻有早起的小鳥喳喳的叫聲。
海頓沒有維也納上流社會中顯貴們的公子小姐學音樂的條件,他想買點學習的書籍都是很困難的。在家鄉的父親也知道兒子的難處,他把自己節省下來的錢寄給兒子。少年的海頓收到父親寄的錢,心裏很激動,他多麼需要錢!衣服也需要添了,鞋子也該換了,帽子也破了……需要錢的地方太多了!海頓拿著父親的錢,走到大街上,走進一個個商店,總是看看又走了。他來到書店,一眼發現有本巴赫的《對位法》,這正是他最需要的。他掏錢買了這本書,高興地走了。
假日裏團員們成群結夥地到維也納的近郊去野遊,或去劇院看歌劇,小海頓則一個人獨自留下,他悄悄地走進練琴室,在管風琴上彈練習曲。他努力地學習彈奏巴赫二段式的套曲,自由的、即興的托卡塔曲、幻想曲和前奏曲。勤奮刻苦的學習,使他的音樂才華很早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