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之後,十幾位成績最好的考生被召到皇宮大殿上,將接受皇上的複試。晏殊也是其中之一。在對晏殊複試時,皇上高興地對他說:“你的文章,我親自看過了,沒想到你小小年紀,竟有這樣好的學問。”不料晏殊卻跪下來,連忙自稱有罪。接著,他把考試的經過講了一遍,並且要求皇上另出一個題目,當堂重考。晏殊說完後,大殿上鴉雀無聲。人們被驚呆了,心想:這個少年真是傻到極點了,別人想找這樣的好事都找不到;他自己卻要求另換題目,再考一次!過了片刻,皇上突然大笑起來,說道:“真看不出,你這孩子不僅學問好,還這樣誠實。好吧,我就成全你吧。”當下,皇上與大臣們一商議,就出了一個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晏殊克製著內心的緊張,集中全部精力,很快把文章寫好交了上去。大家一看,交口稱讚。皇上十分高興,對晏殊讚不絕口,並當場授予他一個相當進士的學位,還吩咐人給晏殊安排一個官職,先讓他鍛煉一下,希望他日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晏殊做官之後,開始隻在翰林院裏擔任一個小小的秘書職務,官位低,薪俸少,日子過得挺清苦,當時,天下太平,京城裏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朝廷官員幾乎都是三日一宴,五日一遊,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晏殊也喜歡飲酒賦詩,願意同天下的文人們交往,可是他沒有錢,無法參加這些活動。於是,他每日辦完公事,就回到住地讀書,或者和他在京城求學的兄弟們一起討論古書中的問題。過了些日子,朝廷要選拔協助太子處理公務的官員。條件是:學問高、品德好。負責選拔的大臣們非常慎重,反複篩選、考察,一直也定不下來。因為選不好,就要受到皇上的責備。一天,忽然傳來皇上的一道禦旨,要選拔官們把晏殊算上一個候選人。不少大臣都不知道晏殊是誰。一打聽,才知道是翰林院的一個小秘書。大家都挺奇怪,皇上怎麼就看上了他?
原來,皇上聽說晏殊閉門讀書,從不吃喝玩樂,又想起晏殊在考場上的表現,認為他是一位既有才氣、又忠厚勤勉的人。選這樣的人到太子身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就親自點了晏殊的名。
晏殊上任前,照例到皇上那裏去謝恩。皇上勉勵他一番之後,又誇他閉門讀書,不參加遊樂,是個好青年。晏殊聽完皇上的誇獎後卻低下了頭,並向皇上說:“臣並非不想和文人們宴飲遊樂,隻是因為自己家貧無錢而不能去,如果臣有錢,肯定也會去的。我有愧皇上的誇獎。”皇上聽後深為感動,一定要重用這樣誠實的人!從此以後,晏殊的官越做越大,名望也越來越高,可他一直保持著誠實、勤勉的作風,至死都沒有改變。
感悟
每個人都希望身邊的其他人誠實,卻在有些時候,自己悄悄地背棄這個信念,許多是非也就隨之而來。謊言終究是謊言,說謊者因為永遠擔心被拆穿的一天,而惶惶不可終日;誠實的人才無所畏懼,因為他在陽光下生活,所有一切都經得起事實的考驗。
巧妙地繞開阻礙我們學習的因素
華佗是漢代著名醫學家。一次,來了一個年輕人,請華佗給他看病,華佗看了看說:“你得的是頭風病,藥倒是有,隻是沒有藥引子。”“得用什麼藥作藥引子呢?”“生人腦子。”病人一聽,上哪去找生人腦子呢?隻好失望地回家了。
過了些日子,這個年輕人又找了位老醫生,老醫生問他:“你找人看過嗎?”“我找華佗看過,他說要生人腦子做藥引子,沒辦法,隻好不治了。”老醫生說:“用不著找生人腦子,去找十個人們戴過多年的舊草帽,煎湯喝就行了,”有一天,華佗又碰到這個年輕人,見他不像有病的樣子,就問:“你的頭風病好啦?”“是啊,多虧一位老先生給我治好了。”
華佗打聽了治療經過,想向老醫生請教。如果老醫生知道他是華佗,肯定不會收他為徒。於是,他裝扮成一名普通人,跟那位醫生學了三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