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般的文化教育和一般的人生觀念恰恰忽視了這個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考大學或自學高考拿文憑,指望出國留學而爭取功成名就,熱衷於學外語、學服裝、學公關、學美容等等而掌握某種專門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嚐試和努力,毫無疑問都是有益的選擇,也都能或多或少提高文化素質,掌握某種專業技能。但是,如果隻注重取得學曆和專長,而忽視了改善提高心理素質,不要說難以達到“藝高”的目標,即使是功成名就了,也會經受不起這樣或那樣的考驗,而最終一蹶不振,甚至自我毀滅。
由於忽視了心理素質的提高,一個幹部登上了高位可能會貪汙腐化;一名高才生遇到挫折可能會陷入苦悶;一個個體戶發財致富了可能會成為癡迷的賭徒;一個姑娘一旦失足可能會破罐子破摔;一個人失戀或離婚後可能會自我封閉;一個作者嘔心瀝血寫出的作品得不到出版可能會整天借酒澆愁……諸如此類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每個人都會遇到。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那辛苦學來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又有什麼意義呢?恐怕連自己選擇什麼專業或職業也把握不準,更不要說去自如應付各種各樣的困難和考驗了。
讓你心理更健康的重要法則
在現實中,受到挫折時,應該暫將煩惱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打球、讀書、欣賞音樂等,待心情平和後,再重新麵對自己的難題,思考解決的辦法。
美國醫學專家研究發現,人類65%至90%的疾病與心理壓抑有關。
緊張憤怒和敵意等不良情緒使人易患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而且破壞人體免疫功能,加速人體衰老過程。聯合國國際勞動組織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也認為,“心理壓抑是20世紀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
現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平衡,這是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美國心理衛生學會提出了心理平衡的10種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1.對自己不苛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一些人把自己的抱負定得太高,根本實現不了,於是終日抑鬱不歡。這實際上是自尋煩惱;有些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近乎苛刻,往往因為小的瑕疵而自責,結果受害者還是自己。為了避免挫折感,應該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懂得欣賞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會自然舒暢。
2.不要處處與人爭鬥。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好與人爭鬥。隻要你不敵視別人,別人也不會與你為敵。
3.對親人期望不要過高。妻子盼望丈夫飛黃騰達,父母希望兒女成龍成鳳,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當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時,便大失所望。真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別人迎合自己?
4.暫離困境。在現實中,受到挫折時,應該暫將煩惱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打球、讀書、欣賞音樂等,待心情平和後,再重新麵對自己的難題,思考解決的辦法。
5.適當讓步。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非原則問題方麵無需過分堅持,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6.善待別人。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為別人有戒心。如果在適當的時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誠摯地談談友情,伸出友誼之手,自然就會朋友多,隔閡少,心境自然就會變得平靜。
7.找人傾訴煩惱。生活中的煩惱是常事,把所有的煩惱都悶在心裏,隻會令人抑鬱苦悶,有害身體健康。如果把內心的煩惱向知己好友傾訴,心情會頓感舒暢。
8.幫助別人做事。助人為快樂之本。助人不僅可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可以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和快樂。
9.積極娛樂。生活中適當娛樂,不但能調節情緒,舒緩壓力,還能增長新的知識和樂趣。
10.知足常樂。不論是榮與辱、升與降、得與失,往往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榮辱不驚,淡泊名利。做到心理平衡是極大的快樂。
什麼樣的心理最健康
作為生存於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講,應該改變以往對健康的狹隘理解,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多個角度來看待健康問題,並以此作為衡量自己生活的標準,使自己成為一個身心健康之人,以充分享受美滿幸福的人生。
在一些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已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模式,健康應該包括肉體、精神和社會三方麵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