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的一生警示我們;他不是個懦夫,他所有的等待與付出,所有為迎接挑戰而做的準備都是有意義的。是為了最終的目標而行動,實現自己一統天下的夢想。他積極謀劃,做好各種準備,等時機成熟,就一躍而起,鎖定勝利。對每一個人來說,隻有行動才能賦予我們生命的力量;隻有行動,才能決定你的價值。
一切準備都是為了行動而生
行動之前必須充分地醞釀;一旦定下決心,就應該果敢行動。
——薩盧斯特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梟雄,德川家康無疑是日本人心目中的梟雄。
很多人對於曆史上德川家康的印象是木訥,不善言辭。
家康小時候,完全不像同齡的孩童那樣活潑,他的下巴寬、眼睛大,給人的感覺是喜靜、沉默寡言,很少在眾人麵前最先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
家康的性格深得婦女們的憐愛,家康的岡崎眾家臣,尤其是家臣們的妻子常常在手頭空閑時談起這位少年的不幸身世:
“世上再沒有哪位孩童比我們的幼君更為可憐了的。”
家康3歲那年,生母於大由於一件突如其來的政治事件不得不離開岡崎鬆平家,從此母子離別。
家康6歲時,作為人質被迫離開三河,流寓他國。
正是由於家康的特殊遭遇使他養成了寡言的性格,有時,即便遇到不得不表明態度的場合,他也常含糊其辭,行動緩慢。
戰爭場合如此,政治場合更是如此。
然而,這正是家康的智慧所在,在無關緊要的場合下他不輕易替別人做下決定,但在關乎生死存亡的關頭,家康所采取的行動絕不含糊。
當家康忍辱負重58年後,終於采取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行動。
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去世,此時的家康也上了年紀,但他身體依舊健壯,當世無人能比得上他的實力。
德川家康開始以五大老首領的身份代理國政。他果斷地采取了行動,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展開了自己的獨裁統治。1600年7月,他發布討伐令,佯裝進攻上杉景勝。接著於當年9月揮軍美濃,在關原之戰中打敗石田三成及諸多敵對大名,掌握了全國政權。在江戶建立德川幕府,開始了德川氏對日本二百六十年的統治。
家康的成功正來自於適時地行動,在我國曆史上,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公元221年,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說,發誓要報東吳殺關羽、奪荊州之仇,興兵伐吳。他一反常態,不要“反對派”諸葛亮帶兵指揮,而要他留守成都,自己親自當統帥。
孫權得知後,幾次派人去向劉備求和,都遭到拒絕。在這之前,東吳大將周瑜、魯肅和呂蒙等都已先後去世。孫權不得已,隻好任命年輕的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5萬人馬去抵抗劉備。
吳國文武官員對陸遜出任大都督都表示懷疑,擔心他不能勝任。
為了提高陸遜的威望,孫權當著百官的麵對陸遜說:“朝廷裏的事由我主持,外麵打仗的事由你負責。”然後把自己佩帶的寶劍交給陸遜,接著說:“哪個不服,由這劍說話!”百官聽了,都默不作聲。
陸遜辭別孫權,帶著水陸兩軍來到前線。
這時候,劉備已進抵猇亭,沿路紮營,綿延幾百裏。吳國將領請求陸遜趕快出兵迎擊劉備。陸遜說:“劉備此番東下,氣勢正盛,且占據高處,我們很難攻破。如果出師不利,便會挫傷士氣,所以不如布置防禦,等待時機。”將士們聽了,嘴上雖沒說什麼,心裏卻認為陸遜膽小,個個臉上都流露出輕蔑的神色,暗笑他的懦弱。
陸遜拍拍寶劍,又道:“我雖是書生,但有責任更好地完成主上交給我的重大使命。如有不服,寶劍伺候!”之後的日子裏,而對蜀軍多次挑戰,陸遜總是置之不理。盡管劉備一次次挑戰,陸遜就是沒有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