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戰爭開啟之後,蘇軍除在北冰洋的貝柴摩和薩拉地區展開交戰外,在卡累利阿地峽和拉多加湖一帶傷亡較大,對芬軍主陣地久攻不克。
氣急敗壞的斯大胡子怎能落了如此大的麵子?看看人家德國小胡子,三天就滅亡了好幾國家,收獲好幾隻仆從軍,為什麼強大的蘇俄就做不到這一點呢?同樣是軍事強國,做人的差距怎麼會這麼大呢?
於是惱羞成怒的斯大胡子,在兩個月後初重新組織攻勢,總兵力增加到46個師,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峽發動總攻,空軍對芬後方城市和交通線狂轟猛炸,具備一舉突破曼納海姆防線。
可是,讓蘇俄軍隊感到無比頭疼的是,蘇軍的炮火和空中打擊似乎對芬軍的地麵部隊形成不了多大威脅。每當炮擊和轟炸結束之後,蘇俄地麵部隊發起攻勢的時候,他們總會受到來自不同方麵的超強火力打擊,無數的重機槍、輕機槍、衝鋒槍、輕便式迫擊炮密不透風的編成了一道道彈幕,把正在衝鋒的蘇俄士兵無死角的絞殺。
這還是總人口隻有440餘萬,常備陸軍隻有3.2萬的芬蘭軍隊嗎?他們怎麼會有如此強悍的戰力?他們怎麼會有如此之多的自動武器?見到自己的軍隊遲遲不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斯大胡子和蘇俄主要將領都感到了一絲擔憂和迷惑。
蘇俄人的擔憂和迷惑是有道理的,這一時空的蘇芬戰爭與後世不同。
在後世蘇芬戰爭期間,芬蘭雖指望能得到西方大國的援助,但德國當時正忙於準備入侵西歐,不願意激化與蘇聯的矛盾,因此,對蘇芬衝突采取觀望態度。英法兩國雖表示願意派兵支援芬蘭,但瑞典與挪威因害怕德國把戰火擴及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而拒絕英法軍隊過境。結果,直到1940年2月,芬蘭才陸續得到英法援助的156架飛機、400餘門火炮、85門反坦克炮和其他一些軍用物資。但這時芬蘭已經陷入兵員枯竭、彈盡糧絕的地步,英法的援助隻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在這種情況下,芬蘭隻得忍辱求和了。
而在這一世,在蘇俄軍隊沒有發起攻擊之前,芬蘭方麵就得了準確情報。於是戰爭剛一開始,芬蘭就進行了全國總動員,並在卡累利阿地峽疏散居民,堅壁清野。而芬蘭陸軍立即擴充到12.7萬人,編5個軍,9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和一些獨立的邊防部隊。另有預備役人員30萬,後備役“民衛軍”10萬以及婦女服務隊10萬。
但是光有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暗中給芬蘭方麵提供了準確情報的龍衛軍芬蘭龍影組,在穆函的指示下,立即將早就儲備好的500門反坦克炮,500套高射機關炮、5000多挺輕重機槍,10萬隻各式步槍,500門便攜式迫擊炮、5000多萬發子彈,200多萬發炮彈,1萬多噸炸藥以略高於當時市場的價格賣給了芬蘭政府。同時經過秘密協商,積累戰鬥經驗,德國方麵暗中派出一個集團軍、龍衛軍海外龍影組戰鬥部隊派出5萬餘人直接參加了戰鬥。因此空中和地麵火力優勢都十分明顯的蘇俄軍隊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兩支軍隊麵前打成這樣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為了保密起見,為了真實體驗戰鬥、積累相關戰鬥經驗,所有的德國軍隊和龍衛軍除了應手的武器以外,全部更換了芬軍裝備,更合他們直接戰鬥生活在一起。
於是戰爭就這樣持續焦灼著,在綿延近1500公裏的戰場上,蘇俄方麵陸續投入了近200萬軍隊,但是還沒有取得決定性的最後勝利。
包括德軍、龍衛軍混編在內的芬軍,按照穆函製定運動遊擊戰方案,死死將蘇軍拖在這裏。
此時,日本在南洋地區徹底完成了軍事優勢和實際占領,已經變成德國仆從國的荷蘭,當然不會再提什麼收複殖民地了。至於英法等國則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做好抵禦德國進攻上了。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德國小胡子發表了一片關於各個仆從國誌願依托德國領導,德國卻之不恭的聲明後,竟然果斷停止了攻勢,開始悶聲消化戰果,進一步提升實力。於是幾乎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蘇芬戰爭中來。
時間很快就到了1939年12月,北歐地區早已進入了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季。而芬蘭又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國家之一,其1/4領土都位於北極地帶。冬季漫長而嚴寒,風大雪多,氣溫常在零下30~40度以下。此時的蘇芬戰爭正逢一年中晝間最短的季節,漫長的黑夜極大地限製了蘇軍航空兵優勢的發揮。戰爭開始時到現在已經下了好幾場大雪。不少戰區的積雪深達1米以上,這給蘇軍的機械化部隊行動帶來極大不便,卻給擅長滑雪的芬軍提供了一顯身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