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拚命為別人打江山,不如做自己的小事業(3)(2 / 3)

恰恰就在劉鬆琳初步成功時,父親到底還是打來了電話並口頭向兒子認錯,讓他回家。這也是他第一次發現了父親脆弱的一麵,深覺自己不懂事的劉鬆琳滿懷愧疚地回了家。但在2000年,劉鬆琳又因同樣的原因,再次離開了家。這一次,他沒有再賣酒,而是師從毛戈平學習化妝、形象設計。當年,那英、呂燕、馬豔麗、李詠等人都曾因劉鬆琳的手而變得神采煥然,這讓劉鬆琳很有成就感。正當劉鬆琳自己也開了個店,事業一步步上升時,母親的召喚電話來了。“總是事業有點起色時就被叫回家。”劉鬆琳有些無奈,可仍然回了家。這一次劉鬆琳依然沒有在家待很久。2003年3月,當父親打電話給他交代事情時,他早已在開往南方的火車上了。這一次,想在更廣闊的世界裏闖蕩的劉鬆琳,選擇了南方熱土深圳。

在劉鬆琳第一次接觸培訓業時,就注定他的人生將會徹底改變。劉鬆琳的創業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如同其他沒有任何目標又沒文憑的人一樣,剛開始他也找不到事情做,一有時間就往深圳書城跑,企業管理、成功勵誌、商務禮儀……劉鬆琳硬啃了很多書。後來,劉鬆琳在其中一本書的光碟上看到了號稱“華人第一成功學專家”的陳安之的培訓課程廣告。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劉鬆琳去參加了這堂培訓課。劉鬆琳邊聽課邊在心中計算:現在現場是200多人,如果變成1000多人,每人交3000多元,是300多萬,若以成本不超過30%算,每個月一場,那10期不是淨賺2000多萬?這人數多了,同樣的成本分擔下來,不就能大幅度降低學習成本,讓更多人來學習嗎·這個念頭,令劉鬆琳一下子熱血沸騰起來。但2003年的培訓市場,一邊是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一邊是課程價格昂貴,培訓產品主要集中在基本層次上,根本適應不了迅速膨脹的經濟與企業發展的需要。如何才能很好地切入培訓業,改變這種矛盾·劉鬆琳開始苦思。後來,劉鬆琳的培訓師朋友羅恩與周嶸提出了“培訓超市”的理念——讓培訓課程像超市一樣,既便宜又能自由選擇。劉鬆琳不禁眼前一亮,這不是一條很好的發展路子嗎·於是,劉鬆琳拿出全部的積蓄,與羅恩、周嶸一起,創辦了聚成公司,開始了他神奇般的事業之旅。

聚成成立於2003年6月11日,同時推出了命名為“企業學習成功王牌”的學習卡。與他一起合夥的還有兩人,三人意見一致,都認為此種模式不但能解決企業不同層次的培訓難題,更大幅度降低了企業培訓成本。由於企業隻需辦理一張不同金額的學習卡,就可在規定時間段內自由選擇課程,派送不同數量的職工參加培訓。隻是,想法雖好,做起來卻往往不是那麼簡單。整整兩個月,“學習卡”隻賣出了幾張,而更讓劉鬆琳不堪重負的,是來自各方麵的非議。市場與客戶認為劉鬆琳與聚成是騙子,同行也嗤之以鼻,甚至有人放言“聚成能活半年,我把腦袋給他們”。“我是以虔誠的心態進入這個行業的,可進來了卻不是想象中的友好。”劉鬆琳覺得很委屈,卻沒想過放棄,反而更堅定了他要幹出一番事業的決心。開始時聚成隻有6個人:3個創始人,外加3個職工。為了介紹聚成模式與課程師資,6個人開著一輛破麵包車,四處開研討會進行推介。保安、文員、財務、老板——身兼數職的劉鬆琳累了乏了,就在辦公室那張從二手市場淘來的桌子上休息。結果沒幾個月,可憐的桌子就被他魁梧的身軀給睡塌了。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8月,聚成在深圳銀湖度假村舉辦了第一堂公開課——“名嘴”張錦貴的“總裁魅力溝通與領導管理”,400多人的現場,反響熱烈。這對劉鬆琳來說如同強有力的一劑興奮劑,令他再一次看到培訓行業的希望與朝氣。

當然,一炮走紅後,聚成的“學習卡”開始熱銷,聚成也開始在業內聲名鵲起,迅速壯大。2006年,聚成被評為“2006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第一大品牌”。世界第一行銷大師傑·亞布拉罕甚至在2007年世界營銷管理大會上稱,聚成的職工規模、年開課場次、年培訓人次早已位居世界第一。

企業一路發展順利,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聚成的客戶——廣大中小企業作為最敏感、脆弱的企業群體,首當其衝。劉鬆琳則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與中小企業一起過冬,拒絕參與衰退”的主張。聚成在繼續鞏固與提升公開課產品的同時,還邀請十幾位世界大師與中外商界領袖從2009年5月9日開始在全國做巡回演講。目前,早已與聚成簽約並開始在全國演講的有:世界實戰派營銷大師、美國科特勒谘詢集團主席米爾頓·科特勒,世界第一談判大師、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與白宮雙料首席談判顧問羅傑·道森,全球第一客戶關係管理大師大衛·弗曼多,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民營企業教父”郎鹹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