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三國之戰(四)(1 / 2)

孫威見大宛方麵正努力翻譯,心中暗喜,心念電轉,又長吟道:“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大宛的通譯方才將那一通南腔北調弄懂,報告統帥道那是罵人,聽得這又出了詩,隻得再凝神細聽,一聽之下,不由目瞪口呆,大宛統帥連聲催促,讓他翻譯,那通譯無奈,隻得翻譯道:“江南又到了可以采蓮的季節了,葉子浮出水麵緊密相連。魚兒在蓮葉間嬉戲,魚兒在蓮葉東麵嬉戲,魚兒在蓮葉西麵嬉戲,魚兒在蓮葉南麵嬉戲,魚兒在蓮葉北麵嬉戲。。。。。。”

“放屁!”大宛統帥一聲怒喝。

這都哪兒跟哪兒啊?對麵漢將又不是發瘋了,怎麼可能跑這兩軍陣前玩兒起抒情了?這明明的是那通譯漢語不精,胡亂翻譯。

那通譯連聲叫冤,說道漢人說的就是這個,如有錯誤,天打雷劈,全家被流沙淹。

大宛統帥聽得通譯這誓發的夠狠,又有其他通譯在一邊證明,不由沉吟。難不成,對麵的漢將想家了?想那美麗的江南水鄉的景色了?是不是那漢將想和他打個商量,兩軍停戰,讓他們搬師回家?

想到這裏,大宛統帥急令通譯向前,告訴漢人,如果現在放下武器退兵,大宛人指天為誓,一定不會攻擊。

那通譯領命,直去了好久,久的中路戰事都快結束了,仍是沒有回來,大宛統帥心中焦急,正要再派人催促,那通譯終於回來了,隻是,這通譯滿麵汗水,臉上通紅,回到陣中也不彙報,先要了一瓶水,好一通狂喝,喝罷才彙報道:他去見漢將,那漢將先是懷疑他的身份,一再要他拿出證據證明自己真的是受命而來,那通譯解釋又解釋,對麵漢將卻隻是搖頭不信。

無奈之下,那通譯表示,如果實在不信,他就隻能回去了。

沒想到,這一回那漢將信了。

------廢話,再不信這時間就拖不得了,通譯要是回去了,大宛人不就開戰了?

漢人好容易相信了那通譯的身份,接下來又對通譯的漢語水平提出極大的質疑。也不知道是通譯的水平差還是對麵的漢將聽不懂漢語,反正那通譯說東,那漢將就聽成西,通譯說“休兵”,那漢將就聽成“大蔥”,而且一再追問為什麼要用大蔥,是不是還要放些生薑為宜。

通譯說“停戰”,那漢將就聽成“眷戀”,而且還立刻視通譯為文學好友,現場吟詩一首曰:“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鬱鬱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還直個勁兒的問通譯大宛可有這等好詩。

通譯受不住激,分辯了一句“大宛也有好詩”,結果這詩人漢將就來了勁兒了,好一通論詩,什麼“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裏。裏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這一通長吟,一邊吟還一邊搖頭晃腦。

到此地步,通譯也發現情形不對了,現在的情勢,要麼是他發瘋了,要麼是那漢將發瘋了,但他自我反省,好象自己沒有發瘋,這漢將看著不象正常人,但好象也不是發瘋。

通譯心中懷疑,於是表示要是再討論詩詞,他就回去了。

這漢將如夢方醒,開始與通譯認真討論起休兵的事宜,這一回也不打岔了,也不研究詩詞了,而是滿口的軍事術語,而且極為專業,與通譯反複商討,細致研究。

那通譯到最後終於火了。

其實這事兒真的沒什麼好研究的,就一句話:你們放下武器退兵,我們不追,不相信拉倒。

那漢將見通譯真的不再討論了,於是表示會和部下研究一下這個提議。

通譯心中已經隱約猜測到了這漢將的目的,於是立刻表示,隻給這漢將一柱香時分研究,過此時間不候,到時兩軍開戰,勝負各安天命。

那漢將聽得通譯如此說,也隻能表示同意,但他說按漢人規矩,要先向大宛人致謝,並且要表示自己不是害怕大宛人,然後才能退兵。請通譯先行回去,待他在兩軍陣前按習俗說罷就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