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女性的大腦中比男性的要多出15%的灰色物質,而這一部位主管人類思維。這種差異可以解釋為何男人的腦袋通常大於女人,但男女在智商測試時的分值整體上不相上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大腦行為實驗室的魯本·古爾博士解釋說,男人的腦袋雖然容積較大,但是裏麵充滿著更多的液體,他說:“可別小瞧這些液體,它可以起到緩衝的作用,因為男人的腦袋更經常受到撞擊。”
雖然少了灰色物質,但是男人的腦袋裏含有更多的白色物質,它主要負責腦細胞之間的聯絡及神經衝動在大腦與四肢和軀幹之間的傳遞,所以男人往往對空間的認知力更勝一籌。
上帝似乎對男女是公平的。女人大腦的白色物質集中在主管語言的大腦半球,因而女人天生就具備語言天賦。另外,女人腦部供血的速度快於男人,而大腦供血快又會減慢認知力的衰退。男人的腦袋雖然較女人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組織的流失也更快,特別是主管自製力的那部分腦組織。古爾博士說:“這種腦組織的流失到了45歲時非常明顯,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年男人比起同齡女人自控力要弱得多。其實男女也許產生同樣的衝動,可是男人對長遠後果的考慮要少得多。”
家庭教育中存在性別差異
王平大學剛畢業,從10月份開始著手找工作,她經曆了無數次的郵寄簡曆、麵試、參加省內外的大型招聘會,看著班上成績不如自己的男生都相繼有了著落,王平最終放棄了擇業,選擇了第二年參加研究生考試。王平的就業經曆是很多女大學生都曾有過的痛苦經曆。
一家知名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工作人員曾明確表示:“女畢業生大多身體不強壯,精力不夠充沛。與男生相比,在耐力的持久、工作的魄力和果斷方麵更遜一籌。你也知道,我們要求應聘者吃苦耐勞,所以我們一般不考慮女畢業生。”
但是,在女大學生及其家長將這一不公現象歸罪於“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問題時,卻沒有意識到家長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性別差異也是“禍首”之一。
某研究機構對400名幼兒園孩子的家長作了相關調查,調查結果在六大方麵都顯示出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性別差異狀況。
1.家庭中的性別分工模式存在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家庭中的母親主要承擔教育孩子的任務。
2.對於孩子的交往幹涉的差異。家長對女孩在交際方麵的控製高於對男孩在這方麵的控製,說明女孩從小就被打上了應該少拋頭露麵的傳統烙印,即使在觀念日益改觀的今天,仍不能躲開傳統枷鎖的羈絆。
3.對於孩子的學曆期望,家長對男孩的期望比女孩更高。
4.對性格品質期望的差異。對於女孩子的理想品質依次為:美麗優雅、學識豐富、有事業心、有進取心和自信心、心靈手巧、大方得體和溫柔順從。而對男孩,家長期望其具有的理想品質依次為:有事業心、學識豐富、有進取心和自信心、有責任感、氣質風度出眾和心胸開闊。
5.在決定一個人的社會成功可能性的主觀因素“事業心”的選擇上,對男孩的重要性要遠遠高於女孩。在女孩方麵,遙遙領先的理想品質是“美麗優雅”,是對純粹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氣質因素的強調。對理想男孩的描述,類似的“氣質風度出眾”一項隻是被排在了第六位,重要性遠為遜色。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家長思想裏的“男才女貌”觀念根深蒂固。
6.對教育內容的性別差異。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家長在精力投入方向上男女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目前兒童早期教育的具體內容中也表現出了較明顯的差異,女孩更多地學習唱歌跳舞、樂器演奏的技能,男孩更注重科技、數理化知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