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很容易與人接近,信任他們或被他們信任,這是世界上最開心的事情,我不擔心會被拋棄,因為這很少(或幾乎不)會發生,我也不害怕別人親近我,我覺得那是他們信任我、依賴我的表現。
B.與別人接觸有時會讓我覺得不安,因為我很難完全相信別人,更不用說去依靠他們了。如果有人對我很親近,我就會很緊張,手足無措,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來回報他們的親近。有時,甚至是愛侶想讓我表現得更親近一點兒,也會讓我感覺有些不自在。
C.我很想讓別人親近我,與我沒有任何距離地交流,但我想,他們似乎很不情願這麼做。我經常擔心我的同伴並不是真的愛我、喜歡我、想和我在一起,我也常常懷疑他們想離開我,不願意和我在一起。我真的想和他們融為一體,可這個願望有時會嚇跑別人,也讓我覺得痛苦。
上述三段描述大體概括了人際關係的三種典型狀況,也許你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發現,你並不是完全的A類型,也不是完整的B類型,你看起來更像C類型,但有的時候你似乎也帶了一些B類型的影子。
在大多數的人際交往中,人們其實一直在使用某種類型的人際交往模式。這個心理測驗取樣有欠科學性,在一個嚴肅的統計學家眼裏,這僅僅隻能是一次無傷大雅的娛樂測驗,但有趣的是,在兒童和大學生中進行測驗時,答案驚人地相似。
“依戀”類型決定愛情命運
很多人際關係和愛情研究發現,安全依戀型的成人對愛情和人際關係很滿意,他們也傾向於尋找一個具有同樣安全依戀潛質的戀人。他們會強烈地支持這樣一個觀點,即人際關係並不是僅僅由血緣、工作、地理環境而決定的,而是有許多愛、義務、信任的內容在裏麵的。並不是你為了人際關係而需要和他人相處好,微笑、擁抱、信任也是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情感課程。他們很喜歡和朋友待在一起,喜歡在適當的時候與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能寬容地接受夥伴、家人和伴侶的缺點,毫不保留地支持他們。這些特性,使得安全依戀類型的人成為戀愛的絕佳人選,他比焦慮—矛盾型的人更自由,也比回避類型的人更溫暖、更親密。
心理學界的一次真人實驗中,一些戀人、夫婦被安排進入一個實驗室,實驗目的是假定他們中的所有女人都會進入一個有危險電子裝置的房間參加身體實驗,她們可能會受到電擊,從而測試她們的焦慮程度及身體的反應。雙麵鏡後的心理學家觀察他們的表現。最明顯的一點是,安全型的男伴給予了很多情感支持,而回避型的男人卻什麼都沒有做,他們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中表達出關心和愛護。因此,安全型的人有較長的愛情和婚姻關係,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
心理學家坦承,隻要你身處在愛與信任的人際關係中,你的類型模式就有可能產生改變,愛與信任完全有可能改變你的依戀類型,你的人際交往狀況也會有新的局麵,即使這些愛與信任在你小時候是缺乏的。請不要否認自己對愛與信任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它們。在本文中出現的真實人物,她們努力把自己童年不快樂的回憶講述出來,努力向安全型的愛情和婚姻轉化,無論未來的情形如何,但至少她們現在是快樂和安全的。
無論心理學的發現和解釋是怎樣的,我們隻會有這樣一個心理事實和生活事實:當我們進入一個安全、持久的人際關係中時,我們的心理依戀類型就會有所改變。
幾條改善回避型依戀的小貼士
1.如果還沒有戀愛,找一個安全依戀型的愛人是絕對必要的。
2.建立一個安全依戀類型的朋友圈,聊天、出遊、每周在酒吧裏閑坐2~3小時。
3.每周至少要和3~5個陌生人說話,如從不交談的鄰居、公司中從不交往的同事。
4.努力發現朋友、愛人、同事的優點和好笑的事情;訓練自己對一些生活瑣事的關心,征求朋友、同事與愛人的意見並記錄下來,成為自己的珍藏。
5.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選擇適當的對象釋放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