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問題應立即弄清根源,有問題更須立即處理,決不可拖延,就像故事中的埃爾頓一樣。很多事情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困難,隻要行動起來,就會在行動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拖延是存在於每個人潛意識中的,不要讓它成為習慣。拖延是把今天的擔子,放在明天肩上,直到不堪重負,變成一個負不起責任的人。
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其實有太多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情,為什麼呢?是沒有想到嗎?不是沒想到,而是沒有立刻去做,這是一個做事拖延的問題。因此,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最好是“決定了就做”。當我們碰到問題時,如果必須做決定,就當場解決,不要遲疑不決。
赫赫有名的巴頓將軍有一個十分有效的選拔軍官的方法。他先派十個考察對象到一個偏僻的荒山野嶺,挖一條兩米長、一米寬、十五厘米深的溝。這些人領了工具到工地去的時候,巴頓就躲在旁邊觀察。多數人要麼一邊走,一邊紛紛抱怨天氣冷、沒有機械設備,也沒有工程圖;要麼臉色陰沉,一句話也不說地賭氣。
這時,其中會有一個人說:“那個可惡的老家夥挖溝幹什麼,我們不用管,不過我們還是別磨蹭了,早點兒把活完,不是就可以早點兒離開了嗎。”這個人就是巴頓要提拔的人,一個不拖延,隻想盡快把工作完成的人。
有些人雖然工作不多,時間也很充裕,可是卻喜歡拖延。這是由性格決定的,就是該做的事情雖然想到了,卻永遠懶得立刻著手去做,用“等一下再做”來搪塞自己。養成“決定了就做”的習慣之後,我們就發現自己隨時都有新的成績:問題隨手解決,事務即可辦妥。這種爽利的感覺,會使我們覺得生活充實、心情愉快。
拖延的習慣,不但耽擱工作的進行,而且在精神上也是一種負擔。事情未能隨到隨做、隨做隨了,卻都堆在心上,既不去做,又不敢忘,實在比多做事情更加疲勞。做事有始無終,也會使自己心情上有負債感。無論大小事,既然已經開始,就應該勇往直前地做完。
在中國傳統家庭裏,在教小孩子寫毛筆字的時候,無論發生什麼新奇事、有誰來拜訪,也不準孩子把一個字隻寫一半就扔掉。即使字寫錯了筆畫,準備塗掉重寫,也要寫完了再塗。這正是教人善始善終,不忽視任何小節。在日常小事上養成有始有終的好習慣,將來走上社會才不會輕易半途而廢。而現在的孩子學畫畫時,有時候在一張白紙上隻塗了兩筆,就揉成一團扔掉,再拿一張紙來畫。浪費不說,還容易讓孩子養成心浮氣躁,不能善始善終的壞習慣。
有些東西在未完成的時候,不過是一些半成品或廢物,而當我們付出以前一小半的精力把它們完成之後,就有了一件漂亮的成品。許多情況下,我們一開始憑衝動做了一陣,遇到困難或外力的幹擾,漸漸有些厭倦,興趣消失,信心也沒有了,於是就半路停了下來。但是我們什麼時候再開始呢?除非奇跡發生,不會再有機會了。
一次隻做一件事,而且決定了就做,是解決拖延問題最有效的辦法。然而,避免拖延並不意味著可以草率做事,陷入隻追求完成速度的誤區。
一家跨國大型快餐連鎖店派兩個主管分別到兩個地區考察市場。第一個經理來到目的地,看到街頭川流不息的人流以及街邊林立的餐館,第二天就回去報告說:“該地市場沒有發展潛力。”結果被總公司以不稱職為由撤職。第二個經理來到目的地,他先對當地幾個主要街道上的餐館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然後在附近對不同年齡和職業的人進行詢問,了解他們的口味需求。同時,他把當地的肉菜來源和米麵質量都進行了了解,不僅如此,還分別帶了一些樣品回到總部,進行化學分析。經過對上述資料的彙總,他上報總部說:“當地市場大有發展前途,但在店麵和選址上需要用心計劃。”
果然,該快餐店一開業,即在當地引起轟動,不到一年就收回了成本。
拖延是一種手段,做事快也不是目的,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多快好省地完成工作,把一切完成得盡可能完美。隻有這樣,才能獨樹一幟,得到領導的提拔。
◎別過分做準備工作
許多人的拖拉是因為形成了習慣,對於這樣的人,需要重新訓練。
——《成功之道全書》
拖延是一種習慣,立即執行也是一種習慣,但不好的習慣要用好的習慣來代替。當你開始拖延的時候,一定是你的優先順序沒有排列對,因為你不知道這對你有多重要。如果你拖延了,那麼就等於你沒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