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提升自控力,做心平氣和的自己(3)(2 / 3)

蒙坦,這位法國偉大的哲學家,有句話是他生活中的座右銘:“當我們被各種煩惱困擾著,整個人精神緊張不堪時,我們應該明確地告訴自己,我們可以憑借自己的意誌力,改變我們的心境。”

威廉·詹姆斯是實用心理學方麵的權威,他曾經發表這樣的理論:“行動似乎是隨著感覺而來,可是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時發生的。如果使我們意誌力控製下的行動規律化,也能夠間接地使不在意誌力控製下的感覺規律化。”他這段話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單憑下定決心就能改變我們的情感,可是我們可以變化我們的動作,而當我們變化動作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改變了我們的感覺。接著,他解釋說:“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麼唯一能找到快樂的方法就是振奮精神,使行動和言辭好像已經感覺到快樂的樣子。”

這種簡單的辦法是不是有用呢?我們不妨自己試一試,讓我們的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來,挺起胸膛,好好地深吸一口氣,然後哼唱一首歌。我們會很快地發現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是什麼意思了——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能夠顯出我們快樂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再憂慮和頹喪下去了。

◎操縱好你的情緒轉換器

如果你想哭,那麼總有悲傷的事情讓你哭;可如果你打算笑,那凡事也都能讓你覺得可笑。

——《人性的優點》

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史密斯教授曾經針對受測者情緒的變化及其個人身心狀態做了一個實驗。他在實驗報告中指出:一般人情緒處於焦慮、憤怒、恐懼情況下時,會有一種來自腦下腺的激素腎上腺皮質刺激素,分泌出來刺激腎上腺,因而影響受測者的生理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受測者極易產生心跳加速、口幹、胃部脹痛等生理現象。這種情形如果持續進行,就容易引起心髒病、高血壓或胃潰瘍等後遺症。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困苦等不愉快的事,而一味地生氣、焦慮、怨恨,不但不會使事情好轉,反而嚴重地傷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人不會永遠都有好情緒,任何人遇到災難,情緒都會受到一定影響。這時,你需要操縱好自己情緒的轉換器,麵對無法改變的不幸或無能為力的事,不妨抬起頭來,對天大喊:“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它不可能打敗我。”或者聳聳肩,默默地告訴自己:“忘掉它吧,這一切都會過去!”

作家愛默生在每天睡覺前,總是告誡自己說:“時光一去不返,每天都應盡力做完該做的事。疏忽和荒唐事在所難免,盡快忘掉它們。明天將是新的一天,應當重新開始一切,振作精神,不要使過去的錯誤成為未來的包袱。”他十分清楚,如果以悔恨來結束一天,實在是不明智之舉。愛默生就像一個關門人,在一天結束時就把門關上,將一切忘記。

曾任英國首相的勞合·喬治也是這樣做的。有一天,他和朋友在散步,每經過一扇門,他都隨手把門關上。“你沒必要把這些門關上。”朋友說。

“哦,當然有必要。”喬治說,“我這一生都在關身後的門。你知道,這是必須做的事。當你關門時,也將過去的一切留在後麵,然後,你又可以重新開始了。”

要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往前看,忘記過去的不愉快,努力向著未來的目標前進。如果某些不好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就不要總是耿耿於懷,應該學會放下,將懊悔關在門外。因為,即使總是想著它,事情的結果也不會有什麼改變,隻會白白浪費你的時間。與其在追悔莫及中度過每一天,為什麼不抓緊時間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呢?你可以製訂新的計劃,樹立新的目標,讓你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記住,今天不要為昨日的失誤而悲傷,否則明天就要為今日的頹喪而懊悔。

被稱為世界劇壇女王的拉莎·貝納爾曾經在旅途中突遇風暴,不幸在甲板上滾落,足部受了重傷。當她被推進手術室,麵臨鋸腿的厄運時,突然念起了自己所演過的一段台詞。記者們以為她是為了緩和一下自己的緊張情緒,可她說:“不是的,是為了給醫生和護士們打氣。你瞧,他們不是太嚴肅了嗎?”

拉莎·貝納爾在麵對無法抗拒的災難時,沒有抱怨命運不公,相反地,她勇敢地跳出悲傷、焦慮的情緒,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一句“他們不是太嚴肅了嗎”,表明她心中的情緒轉換器調整到了最佳狀態。手術圓滿成功,拉莎雖然不能再演戲了,但她還能講演,她那充滿生命熱情的講演使她的戲迷再次為她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