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的書房或者辦公室中都掛著一個大大的“忍”字,說明人們對“忍”的喜愛和認同。
在中國人眼中,忍耐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成熟的涵養,更是一種以屈求伸的深謀遠慮。同時,忍耐也是人類適應自然選擇和社會競爭的一種方式。堅忍,是一種心境狀態,因此它能夠培養。跟一切心境狀態一樣,堅忍是奠基在信念的因素上的,這些因素有如下八種:
1.習性。堅忍是習慣的直接後果。
2.意誌力。把一個人專注思想的習慣,用在獲得固定目標的籌劃上,會導向堅忍。
3.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計劃,可以鼓勵一個人利用堅忍的精神來執行計劃。
4.欲望。人在追求擁有強烈欲望的目標時,較為容易獲得和支持堅忍的精神。
5.精確的知識。如果以猜測來代表精確的知識,你就會在失望中摧毀堅忍的精神。
6.固定的目標。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是發展堅忍的最重要的一步。強烈的驅動力會使一個人去克服許多困難。
7.合作。熱忱、了解和與別人的合作協調,能促使發展堅忍的精神。
8.固定的計劃。組織化的計劃,即使它們是薄弱而完全不實用的,也可以鼓舞堅忍的精神。
做我們所高興做的事,做我們所喜歡而感到熱誠的事,這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全神貫注地去做那些不快的、討厭的,為我們的內心所反對的,但是我們又不得不去做的事,卻是需要勇氣、需要耐性的。每天懷著堅強的心,穩健的腳步,懷著勇氣與熱忱去從事我們所不想做的工作,從事我們內心反抗、隻是因為義務而不得不幹的事,日複一日這樣下去,真是需要英雄般的勇氣與忍耐力。
然而,定下了一個大目標,不管它可喜可厭,不管自己高興或不高興,總是全力以赴的人,最後總是能有好結果的。
工作是這樣,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們總會碰到我們不願意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這時就需要這種忍耐力。
在生活中,有許多無謂的爭端都是源於在小事上不能忍耐。一時不能忍,常常會鑄成大錯,不僅傷人,而且害己,這並不是什麼真正的勇士。凡事都能夠容忍,就算不是英雄,也是個能成大事的人。
忍耐並非是一種懦弱,而是一種修養,能夠忍耐人性中惡的東西,也是一種自我磨煉。唐代高僧寒山曾經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和尚說:“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種大智大勇的生活方式,正是我們所提倡的。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不用看得太重,人們隻有在乎一件事情,才會覺得無法忍耐,如果把一些事情看得淡一些,不讓它們在我們心中留有重要的分量,有時,你就不會覺得是在忍耐了。這時,別人會認為你是在忍耐,而其實你是因為不在乎。這就是忍者無敵的道理。
不管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人人都相信能堅持、能忍耐的人。而也隻有能忍耐的人才能夠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從而活得自在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