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領會和實現上司的意圖,是做上司肚裏的“蛔蟲”,是好下屬的重要標誌。說話辦事違背上司意圖,可能出力不討好,把事情弄糟。通常所說的上司意圖,是指上司個人、領導班子或領導機關通過文字或口頭下達的命令、批示、決定、交辦意見等。這些都需要下屬用心去理解、體會。
平時深入觀察,仔細揣摩,熟諳上司的習性,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上司的意圖。否則,在你具體執行過程中,就會發生很大偏差,甚至南轅北轍。與上司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你將會費力不討好,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
工作中,上司是個無法回避的重要對象。會看眼色,能察言觀色是成功至關重要的基本功。
漢元帝劉爽上台後,將著名的學者貢禹請到朝廷,征求他對國家大事的意見,他可不願得罪那些權勢人物,隻給皇帝提了一條,即請皇帝注意節儉,將宮中眾多宮女放掉一些,再少養一點馬。其實,漢元帝這個人本來就很節儉。
司馬光對貢禹的這種做法很不以為然,他批評說:“忠臣服事君上,應該要求他去解決國家所麵臨的最困難的問題,其他較容易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應該補救他的缺點,而他的優點不用說也會得到發揮。當漢元帝即位之初,向貢禹征求意見時,他應當先國家之所急,其他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皇帝優柔寡斷,讒佞之徒專權,是國家急等解決的大問題,對此貢禹一字不提。恭謹節儉,是漢元帝的一貫心願,貢禹卻說個沒完沒了。” 司馬光不懂聰明人辦事的眼上功夫,他不明白,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較為嚴重的政治關頭,時常要下詔求諫,讓臣下對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見,表現出一副棄舊圖新、虛心納諫的樣子,其實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態的表麵文章。有一些實心眼的大臣卻十分認真,不知輕重地提了一大堆意見,這時常招來嫉恨、埋下禍根,早晚會招來帝王的打擊報複。但貢禹卻十分精明,專揀君上能夠解決,願意解決、甚至正在著手解決的問題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問題,這樣避重就輕,避難從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做官的技巧已經十分圓熟老道了。
唐朝的大臣封倫也是位會察言觀色的高手。封倫本來是隋朝的大臣,隋朝滅亡,他便歸順了唐朝。有一次,他隨唐高祖李淵出遊,途經秦始皇的墓地,極為宏偉,經過楚漢戰爭之後,地上建築被破壞殆盡,隻剩下了殘磚碎瓦。李淵十分感慨,對封倫說:“古代帝王耗盡百姓、國家的人力財力大肆營建陵園,有什麼益處!”
封倫一聽,明白李淵是不讚同厚葬的,迎合地說:“上行下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風氣。自秦漢兩朝帝王實行厚葬,朝中百官、黎民百姓競相仿效。古代墳墓,凡是裏麵埋藏有眾多珍寶的,都很快被人盜掘。若是人死而地知,厚葬全都是白白地浪費,若是人死而人知,被人挖掘,難道不痛心嗎?”
李淵稱讚他說得好,對他說:“從今以後,自上至下,全都實行薄葬!”
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不會輕易將他的真實意圖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作為上司,也是如此。很多時候,上司的真正意圖需要下屬經過仔細考慮揣摩去做。在特定的情況下,麵對特定對象的特定心理和意圖,對症下藥有時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在公司內的人際關係中,與頂頭上司合不來,是最危險的。因為你要接受上司的命令和指示,並要照著去做,而且上司還要檢查你的工作結果,所以如果是與頂頭上司之間的關係處理不當,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很大的障礙,自己的能力也很難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