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兵進雒陽 第二百六十三章 抉擇(三)(1 / 2)

由於曹操急於與董卓決戰,因此沒有多餘的兵力幹預雒陽之事。鍾繇這三萬人馬,還是曹操想方設法拚湊出來的,裏麵不乏有非分之想!

事實上,曹操在奪取關中大半城池後,便有伺機出關控製京師的想法:“關中雖有董卓為患,但大勢已不定,不如趁早謀取雒陽,也好迎奉天子,做個號令諸侯的霸主!”

曹操是個言出必行的人,但荀彧及時製止了他:“眼下正是決定我軍命運的關鍵時刻,主公切不可輕舉妄動!”

“三年之約近在眼前,操若不能早日占領司隸,便會失去先機!”自從戲誌才臥床不起後,再無人為曹操參謀軍機,以致他變得有些急躁,“一旦宇信出兵雒陽,我軍就隻能困守潼關,坐以待斃!”

荀彧非常理解曹操的心情,也對當前的時局很是擔憂,但凡事得講求循序漸進,操之過急隻會自誤大事:“主公,不知高祖、世祖一生功績如何?”

曹操欲揮師東進,荀彧卻跟他談高祖和世祖,這未免有點風馬牛不相及:“文若此話何意?高祖滅秦敗楚,一統天下,自是功蓋寰宇;世祖出身草莽,終能掃平群雄,重振漢室,亦為當之無愧的英雄!”

曹操不僅軍事才能出眾,更是飽讀詩書,對高祖、世祖之概述可謂精辟至極,令荀彧十分佩服:“主公,高祖、世祖出身微寒,但都能成就一番功業,這是為何?”

“自是有能人相助!”曹操不加思索地回答道,“高祖文有蕭何、張良、陳平等機敏之士,武有韓信、曹參、樊噲等忠勇之將;世祖麾下更有二十八位能臣幹將!有這些大賢傾力輔佐,何愁大業不成?”

“非也!”荀彧望著侃侃而談的曹操,毫不留情地反駁道,“高祖、世祖之所以能成就帝業,不光是身邊有諸多賢良相助!試看楚霸王項羽,起兵之初便有聲名。巨鹿一戰,以數萬之眾大敗四十萬秦師,最終名揚天下。一時之間,天下有誌之士無不慕名來投。可結果呢?項羽還是被劉邦、韓信擊敗,最後連一具完整的屍首都不能保全!這是為何?”

曹操聞言一怔,這個問題他還真沒仔細想過:“為何?”

荀彧以手指天,高聲說道:“因為他缺乏戰略眼光,從始至終都沒有製定一個完整的戰略計劃!聖人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如果過程繁瑣,就必須製定條例,然後按部就班地實施,而不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最初高祖和項羽相比,沒有一項可以勝出,但他接受部下的建議,先在蜀地養精蓄銳,待時機成熟後,才向楚軍勢力薄弱的關中進兵。奪取關中後,高祖也曾自傲過,但每次意氣用事都會遭到失敗!後來他明白了,隻有腳踏實地地前進,才能站穩腳跟!不錯,高祖之所以能夠戰勝力拔山兮的項羽,靠的正是‘蠶食’戰略!”

曹操聽完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確實如此!”

荀彧見曹操冷靜下來,當下勸說道:“主公,高祖、世祖都是先鞏固基地,然後得以控製天下。中原一役,我軍幾近覆滅,被迫轉戰至關中!初至此地,東有董卓虎視眈眈,西有韓遂、馬騰不懷好意,然主公奮發圖強,終能以弱勝強,稱霸關中!今董卓未滅,韓、馬不降,關中尚不穩定,主公便要舉兵出關,與強敵決一死戰,這是不明智的!主公急欲出關,無非是想和陳留王合作,搶占雒陽諸關。可是,在彧看來,這無異於與虎謀皮!陳留王雖有大誌,卻無膽略。一旦遇警,便會手足無措,甚至搖擺不定。與他聯手,隻會拖累主公!”

曹操不是不明白荀彧的話有道理,但他仍不甘心放棄這塊肥肉:“關中以西,本為苦寒之地,又遭董卓肆虐,早已不堪重負!雒陽乃帝都,首富之區,占領它便可奪得爭戰之資,何況還有險關可以依仗!”

“主公所言不無道理,但彧一言,請主公三思!”荀彧伸出三根手指頭,嚴肅地說道,“天下確實有舍這取那的事——以大換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換危險,也是可以的;權衡一時的形勢,不顧忌根基不穩固,一樣是可以的。雒陽雖富有,但與整個西北相比,猶如太倉之一粟。今宇信於兗、豫、並三州陳兵五十萬,之所以沒有西進,乃是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韙,落個不忠不義之名;主公若取雒陽,不可避免地要與三州為鄰,這和引火燒身沒什麼分別。眼下陳留王急於複位,不惜設計陷害楊奉,這肯定會激怒宇信;主公趕去幫忙,說不定還沒走到雒陽,宇信的複仇大軍便已殺來,這個時候主公進不能取勝,退不能自保,還談什麼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