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自然知道宇信後麵想說什麼,畢竟咱們殺了他派來的刺客,不可能不對他和這事背後的玄機起疑心,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明知袁術事後會想通其中關節,咱們眼下也隻能放走他。
郭嘉淡然一笑:“主公是想問為什麼明知袁術有詐,還要放他離開?”
宇信點了點頭,重重地歎了口氣:“想來他回去仔細一想,也能猜出我們可能看破了這次刺殺事件的真相,到時他再向皇帝一稟報,我們不就危險了嗎?”
郭嘉聞言,淡定地放下茶杯,正經地解釋道:“主公,即便如此,我們也隻能放袁術一條生路。因為,殺了他,皇帝會更不安穩,他會臆想主公是否已經知道了真相,那時咱們的處境恐怕會更難預料。現在咱們已經入了虎口,任何一舉一動都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所以咱們一定要沉住氣。時間!我們需要的是時間!眼下隻有穩住了皇帝,咱們才有機會擺脫困境。對,我們自個兒要先冷靜下來,靜觀其變!”
很顯然,郭嘉的判斷是對的。事有輕重緩急,處事不可亂了方寸,唯有先重後輕,先急後緩,才能確保不出紕漏。
宇信大有深意地點了點頭,笑著說道:“還是奉孝想得長遠,我險些壞了大事。”
不過,在郭嘉眼裏,宇信的這種凡事樂觀、擅長自省的性格,的確是非常有魅力的。一個出色的謀者,應當是不畏懼前路坎坷,並樂於博弈其中的智士。
有了大體的應對方針,就必須完善下麵的細節。宇信知道郭嘉必有補救措施,當下謙虛地請教道:“那我們接下來應當如何行事,方可讓小皇帝放鬆警惕?”
郭嘉笑了,論奇謀妙計,正是他的長處:“主公當立即上表奏請聖上,就說大將軍袁紹因私憤而報複,但念在他是出於孝道,和同朝為官多年的份上,此次便不與他計較;然後再請聖上出麵調解其中矛盾,借以平息大將軍的怒氣。如此,方可暫時騙過皇帝。”
宇信聞計,不由連連拍手稱妙:“奉孝此計甚好,咱們就給他來個魚目混珠,然後見縫插針,最後皆大歡喜。”
當晚,宇信便命許褚持信趕往雒陽,將奏折交給了備受獻帝青睞的宦官張讓,然後拜托他明日一早轉呈給皇帝。
張讓這人雖然貪財好權,但卻很重情義。早年因宇信之故,他才得以重返朝堂,自然打心底裏對宇信感恩戴德。這回宇信求他幫忙,他自然樂於效勞。
有張讓從旁周旋,想來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宇信這邊剛放下心來,不想前來會合的董卓又給他帶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
原來董卓在來的路上也遇襲了,對方也是出動了數十名凶殘的刺客。好在有呂布貼身護衛,董卓才僥幸撿回了一條小命,但可怕的是前來行刺的刺客頭子逃脫了。
刺殺失敗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的問題是這些刺客是怎麼混進董卓軍營的。要知道此次董卓入京隨行帶的侍衛都是涼州軍的老人、絕對的心腹。也就是說,這些刺客絕對不是董卓軍中的人。如此一來,這些人隻能是半道前來會合的呂布軍中的。對於呂布近期的表現,說實話,董卓很失望,尤其是自徐榮帶回宇信的告誡後,董卓便更加猜忌呂布了。
眼下呂布軍中混進來了刺客,這就不得不讓本身就多疑的董胖子懷疑他的忠誠。這些刺客和呂布究竟有沒有關係,逐漸成了董卓的一塊心病。後來,董卓還是找了個借口,將呂布軍給支開了。董卓入住白馬寺後,便和宇信住到了一塊。好在西院夠大,兩方更占一半,倒也勉強能容得下。
因宇信擔心皇城之事,所以沒過幾天便與董卓一同進了京。宇信仍住在他的驃騎大將軍府,而董卓則是回到了他昔日的相國府,隻是他住得不再舒坦了,老是有事沒事地往宇信的府第跑,似乎是為了尋個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