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淺論學齡前幼兒耐挫力的培養(2 / 3)

挫折教育應該以鼓勵為主。一些自認為懂得挫折教育的父母認為,挫折教育就是批評、罰站、不給吃飯、與孩子對著幹、讓孩子服輸等。還有一位父母認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因為家庭溺愛造成的,所以隻要讓他們吃點苦就能解決問題。更多的老師父母則直言不懂挫折教育。其實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物質條件相對提高的今天,挫折教育可能更多體現在心理素質的培養上。培養耐挫力的有效方法是對孩子的鼓勵。

下麵我們再來談談耐挫力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一、巧妙利用各種挫折事件

學齡前幼兒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具體的、直觀的、身邊的事物容易引發他們的興趣,如果空對空講道理、列條條,很難收到實效。我們必須從現實生活中身邊發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時機地教育。

比如說利用個體的挫折教育。言傳身教乃曆經千古的教學方法,我們常說身教重於言教,讓孩子從父母身上直接受到心靈的震撼,化為自己心靈的美好品質。有時候同一個家庭走出來的人,言行舉止、人際關係的處理等極為相似,這也許就是耳濡目染、相互感化的效應吧。那麼要讓孩子有良好的耐挫力,做父母的就首先得以自己堅強的耐挫力熏陶孩子。和孩子一起麵對“批評”,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條件,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機會等。比如我家教的孩子敏敏,她六歲,有一次,她要參加舞蹈一級考試,有一天她對我說她不去考試了,她怕考不好,老師會罵她,當時遇到這事我很棘手,在後來的生活中我把我遇到的困難都展現在她麵前,潛移默化的讓她知道我是怎麼麵對的,考試那天她高高興興的去了,考完後還對我說老師說她跳得好,表現出很興奮的樣子,她體會到了克服困難後成功的喜悅。所以我們成人的以身示範是很重要的,我們遇到困難後要展現在孩子麵前是怎樣麵對的。

1.在各種主題活動及日常生活中磨煉

(1)結合電視媒體,開展教育。《小鬼當家》這一節目,是大家所熟悉的欄目,有人說整人,為孩子們設下一個個障礙。我要說“整得好”,這就是典型的耐挫折教育,或許這些孩子因這樣的活動,而改變他的一生。作為學校的一名小老師,我決沒有能力向孩子開展這樣的活動,但我可以組織學生回家觀看這一節目,第二天,再到校進行討論。這樣的活動,很受孩子的歡迎,因為很貼近孩子,孩子們看了,也愛討論。通過這樣一次次的收看,一次次的討論孩子知道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耐挫力也提高了。

(2)結合學校的活動,加強教育。學校的活動豐富多彩,教師應善於發掘其中的能提高挫折力的活動,加強教育。比如一些親子活動等。

(3)在班中樹立典範,深化教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榜樣的感染下,孩子能加深知識,激起內在的上進熱情。要注意尋找學校、班級同學中的閃光點隨機進行教育。

2.賞識教育

賞識是指充分認識到人的積極因素,並加以肯定和讚賞。賞識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賞識可以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可以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

二、樹立正確的兒童觀,為幼兒創設一個有利於自信心發展的環境

1.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尊重、信任幼兒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采取少批評多鼓勵的方法,經常以肯定的口吻表揚幼兒,使幼兒看到自己的長處,體驗到快樂和滿足,激起繼續上進的願望,增強其自信心。一方麵,尊重和自信是密切聯係的,隻有尊重幼兒,才能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在傳統的教育思想中,比較強調幼兒服從成人。忽視兒童的努力和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幼兒處於被動的狀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消極、懶惰、無能、自卑的性格。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受好奇心的驅使,什麼都想試一試,玩一玩,這時有的老師斥責他“調皮搗蛋”“不聽話”,隨之而來的便是批評甚至懲罰。其實,這些正是幼兒獨立意識和自主性萌發的表現,老師要平等、民主地對待幼兒,尊重其發展的積極因素,盡量滿足幼兒自我學習的願望,給予其充分活動和自我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改變“滿堂灌”的教育,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另一方麵,信任對幼兒不僅是一時的激勵,更是使幼兒成才的動力。如:敏敏是一個性格較膽怯、懂事的女孩,有一次,老師請幾名幼兒上台表演舞蹈,大家都踴躍舉手,敏敏也顯出渴望的神情,老師說:“今天,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和大家一起表演,雖然她沒有舉手,但老師想她肯定能行,她就是我們班可愛的敏敏。”大家熱情地鼓起掌,在表演中,敏敏認真投入地表演,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老師有意識地表揚她:“敏敏,你表演得真好,你真棒”,敏敏顯出了興奮的神情。後來,敏敏在家裏經常給爸爸媽媽表演節目,正是從老師的尊重和信任中,幼兒感受到了愉快的體驗,形成了對自身價值的認同,自信心得到了培養。

2.為幼兒創設一個有利於自信心發展的環境

這裏指的環境側重於心理環境,這種心理環境應讓幼兒能夠感受到自由、寬鬆、和諧的氣氛,這種環境是要通過老師的努力才能獲得的。我們平時經常聽到這樣一些口語:“都坐好了”“給我講一遍”,這種命令性的語言使幼兒處於一種“教師權威”“必須聽話”的受約束的被動地位,缺乏發揮自主性、首創精神和自我表現的機會,最終會導致幼兒喪失自信心,如某次繪畫活動,一名幼兒在畫好的樓房上添畫上了一些雜亂的藍色斜線,老師看見後生氣地說:“真調皮,看你把畫紙弄成什麼樣子了!”否定了他的行為,其實,在孩子的心目中,他想告訴人們“下雨了”,但老師消極的評價,嚴重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扼殺了他學習的主動性,最後他隻能是按著老師的意願畫出所謂的“漂亮的樓房”,惡性循環下去,不但會扼殺了他的創造力和表現力,還使他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懷疑,從而導致自信心不足。而在美國,家長和老師習慣把幼兒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幼兒的一些決定,肯定幼兒的一些做法,平等地對待幼兒,在適當的時候予以指導。如在某次美術活動中,當別的小朋友在用各式各樣的橡皮泥印畫時,有一位小朋友卻擼起袖子,蘸著印泥作起了指紋畫;當別人在用彩色水筆畫畫時,她卻用不同顏色的筆在紙上用力地剁,使水彩在紙上四處濺開來,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禮花”畫,正是老師給了幼兒自由、寬鬆、和諧的環境,允許幼兒的“不聽話”才有了一幅幅出人意料的作品,才使一位從“剛來時害羞,又有些神經質”的孩子,長成了一位活潑、開朗、快樂、自信的小女孩。這正是兩種不同環境所得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