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也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幼兒園對學前兒童的社會適應性行為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作用。學前兒童對教師存在著很大的依賴性,如果兒童與教師之間的關係不密切、不融洽、不協調,如果兒童生活環境的氣氛不融洽往往會導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遊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遊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遊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遊戲中,就能發揮了增效作用。遊戲是合群性的培養、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遊戲中,幼兒通過對遊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遊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遊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為三個原則:遊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遊戲、體育遊戲等。通過遊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幼兒生活的其他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的自然環境帶有程度不等的社會性,是人化的自然。實際上幼兒出生在世,其周圍環境主要是社會環境,除了上述家庭環境和托幼機構環境外,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環境還有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製度、兒童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周圍的社會氣氛等。社會環境中很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生產關係、社會製度以及兒童所處的社會地位對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有極大的影響。被剝奪了學習機會的兒童其心理發展水平顯然較低。
幼兒是社會的希望、人類的明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人們在理念上產生一種共識:在未來社會裏,不僅僅需要與眾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長,更需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行為等。幼兒階段年齡在3~7 歲,是心理發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幼兒心理健康的養成不是一個遊戲、一個活動、一個故事就能解決的。要把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做得更好,這就需要教師堅持不懈的把工作滲透到幼兒園的各項工作中去,深入研究和開展各項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持之以恒,把我們的孩子逐步培養成全麵健康發展的新世紀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