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會拒絕別人,就要在不同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方法。
學會了說“不”,也就學會了說話。
說話稱呼要得體
當你要和別人說話,第一個問題就是要得體地稱呼對方。
稱呼得體,可以引起對方的注意和興趣,使對話能夠順利進行。比如,在社交場合,對一位年輕的職業女性,你要和她交談,不管她是否結婚,用“小姐”來稱呼是最得體的,因為不管是你用“太太”或“夫人”來稱呼對方,都會引起對方的某種不快,使談話產生陰影。
現在,人們習慣於在稱呼中帶上對方的職務或職稱,這樣,一可以增強對方的榮譽感。二可以顯示對對方的尊敬。稱呼得體就能使對話愉快進行。比如,“趙校長您好,有件事想和您商量一下,您有空嗎?”或者,“王教授,向您請教一個問題。”這樣對方就很樂意承接你的話題。
在比較親近的圈子裏,如果稱呼職務或職稱,就會顯得生疏見外,這時候你應該直呼其名,或者用綽號去稱呼自己熟悉的人。
用綽號稱呼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表示友善喜愛之情的,比如,“坦克”、“博士”等等。另一種是帶有明顯的諷刺意味,比如,“鐵公雞”、“老財迷”等等。用綽號稱呼人的時候一定要分清場合。
學會傾聽
在談話過程中有些人總是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常常是還沒有聽完別人的意見就開始發言,結果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會說話不如會聽話,因為談話是雙方交流的活動,會聽就能夠理解對方,就能夠使交流得到實現,使談話能夠很好地進行下去,如果聽者和說話者不能合作,那麼,交流就會受到障礙。
先聽別人說,首先是對別人的尊重,表現出你謙虛的品格。
先聽別人說,便於掌握更多的信息,隻收入,不付出,是隻賺不賠的生意,何樂而不為呢?
先聽別人說,可以有時問準備好自己的話題,思考自己應該怎樣說話,從別人的話中受到一定的啟示。
先聽別人說,可以冷靜地分析別人的意圖,準確地理解、綜合別人的意見,形成一個完整的方案來解決談話的焦點問題。
有位顧客買了一件西服,因為掉顏色回去要求退貨,和售貨員發生了爭執,經理趕來用正確的方法很快解決了這個問題。經理的方法是:先靜靜地聽顧客說話,然後聽售貨員說話,最後綜合矛盾的焦點是西服掉顏色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也就產生了。
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一些過失,這些過失就成為人的短處。有些人說話很損,專門揭人短處,似乎隻有戳到人家的痛處他才解恨。
揭人的短處固然解恨,但是,也為自己留下了無窮的禍患。
因為揭短使人家丟了臉麵,就會懷恨在心、永不忘記。你隻圖一時之快,卻給自己增加了一個死對頭,他可能在你以後的生活中給你製造很多麻煩,令你痛不欲生。
即使你對別人意見很大,非常生氣,你完全可以批評他的言行,但要就事論事,不要提起過去的事情,特別是不要提對方忌諱的事情。中國人要麵子,隻要你不傷他的麵子,所有的問題就還有挽回的機會,還可以重新協商,言歸於好。但是一旦揭了對方的短,讓對方丟盡了顏麵,那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記住批評,即使是罵人也不要揭別人的短處。
語言反映著你的素質
談吐的精粗、優劣,很能反映出個人的教育程度。
有一天,俄國沙皇下令召見烏克蘭詩人謝浦琴科。當時文武百官都對沙皇深深鞠躬致敬,隻有謝浦琴科昂首站在一邊,從頭到腳打量沙皇。沙皇大怒,問道:“你是什麼人?”
“我是謝浦琴科。”
“你怎麼膽敢不給我鞠躬?舉國上下誰見我不低頭!”
“不是我要見你,是你要見我。如果我也像他們一樣給你深深地彎腰行禮,你怎麼能看得清我的容貌呢?”
謝浦琴科這番對話顯示了詩人的智慧和身份,使沙皇不得不佩服。
談話之道,講究措辭文雅,態度自然,同時還須富於同情,處處顯示你的善意。唯有充滿著溫情的言語,才能夠引起他人的注意。
不會說話難做人
不會說話的人會遭遇很多麻煩。首先,無人理睬,別人在一起熱熱鬧鬧,自己卻煢煢孑立,顧影白憐。其次是在現代社會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還容易得罪人。
三國時,有個名士叫禰衡,雖然才高八鬥,卻因為不會說話而送了性命。他進了曹營就說曹操手下空無一人,有的不過是些書呆子、衣架子、飯囊、酒桶。氣得這些人都想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