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六個階梯競爭的忠告(3)(1 / 3)

我們之所以覺得工作煩人、累人,是因為我們還能工作。

等到你真的不能工作了,隻能躺在床上,成為一堆等死的肉,那時候你才能體會出當初說“工作是美麗”這話的人一定是個善解人意的好老頭。

一位年輕力壯的朋友突然患了一種疾病,平日忙忙碌碌的他在病床上整整躺了三個月。等到病好出院,他對於工作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那位朋友說,“年輕體壯的時候,病一段時間,我們可能才會去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鍾,才會珍惜每一個工作日。”

那場病,對於這位朋友,可能隻是一次偶然,卻改變了他的人生,改變了他對工作的態度。

打開心門,無拘無束地生活

凡是能享受美好生活的人,在心理上都無拘無束,能麵對現實,接受挑戰,自由地到他想要去的地方。

當我們出生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是赤條條的,無絲毫的牽掛。而當我們通過學習,通過在一個特定的文化和物質環境下生長,我們的心靈上開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套上了沉重的枷鎖。

這個枷鎖就是我們人類的最大的弱點:自貶。

幾千年來,哲學家們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要認識自己。

然而奇怪的是,我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把哲學家的這句話理解為“要認識我們的缺點”、“要認識到消極的一麵”、“要認識到不利的一麵”。於是我們看到,“要認識自己”的結果,是大多數人的自我評估都包括了太多的缺點、錯誤與無能。這大概也出乎那些哲學家的意料,恐怕也違背了他們的初衷。

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固然很好,可以借此謀求改進,以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美好。但是,如果我們隻是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人生就會陷入消極之中,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價值。所以,要正確全麵地認識自己。絕不要看輕自己。

把煩惱扔給逝去的昨天

一個人在生活中遭遇煩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個生活態度積極的人,不會被煩惱所困擾。

一味地煩惱是對失敗的變相崇拜,是對悲哀的無比親和。

煩惱是對生活構成要素——既有幸福又有痛苦,既有成功又有失敗,既有暢行又有挫折,既有歡樂又有悲哀的曲解和片麵誇大。意誌薄弱者常常把上述相反相成的因素絕對化,其視覺似乎始終籠罩煩惱的陰雲之中,常常把痛苦、悲哀放大為“厄運”,把孕育著成功的失敗視為禍根。於是,這些人在失敗麵前自然有煩惱,悲歎命運的不公;在成功麵前也有煩惱,懼怕譏諷,懼怕攻擊,懼怕重新失去得到的成功。總之,煩惱就像一條毒蛇,使這些人會有這樣一種生活邏輯:昨天不曾愉快。今日豈能幸福,明天又何以快樂!

對於意誌堅強的人而言,正確的生活態度是把煩惱拋給昨天。成為曆史,成為生命的化石,成為成功路上的足跡和指路的標誌。把煩惱拋給昨天,也就是把失敗拋給了昨天,把成功的希望留給了今天,賦予給了明天。

在生活中做心境的主人

心境,是我們把握自己命運的好幫手。

我們要學會做自己心境的主人。一個能夠調節自身心境的人,大多數情況下,也是能夠生活得得心應手的人。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心境可以使人的其他的一切體驗和活動都染上濃厚的情緒色彩,形成比較穩定的、能夠持續較長時間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狀態,直接影響到我們生活的質量,直接影響我們工作的效率。

對生活態度積極的人,他們善於用自己頑強的意誌、積極的心態去調節自己的人生,他們往往能夠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生活條件、工作成敗、健康狀況的變化和衝擊。他們積極健康的心態承受力較大,其性格的彈性也較大,所以,他們容易使自己的心態處於一種最佳狀態。這樣。有助於他們去主動調節、掌握和控製心境,消除消極心境的侵襲,保持一種身心和諧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格調。但心境平和、能夠主宰自己心境的成功者,並不缺乏激情。平時,他們的激情在一種平和的心境中處於一種休眠狀態,一旦有外界的刺激,創造的激情會立刻從沉睡中醒來,進入一種創造力極其旺盛的良好狀態。

因為你快樂,所以你更快樂

在生活中,快樂到底是什麼?

快樂是由人的心境引起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感覺。如果你快樂,那麼你就快樂,如果你覺得你不快樂,那麼你就不快樂!

在生活中,心境浮躁、不能主宰自己心境的人,其行為往.往取決於外因。這類人的心態承受力較差,性格缺少彈性。在生活工作中,具體表現為非常容易激動,興致來了就熱情似火。而一旦受挫則心如枯井,或者怒火中燒。所以,這類人特別容易失去理智,難以控製自己,並且無法估計自己的行為後果,常常導致一些令他們悔恨不已的結局,另一個顯著的特征是。他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