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二個階梯交流的忠告(1)(1 / 2)

做一個好聽眾,鼓勵別人說說他們自己。

——[美]戴爾·卡耐基

確定自己的角色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從社會人際關係學的角度講,人都處在兩個層次的社會關係之中:一是每一個人都歸屬於一定的民族、階級或黨派,生活在一定的國度,處於人際問的宏觀關係之中;二是每一個人都有親屬、同事、上下級和業務聯係等關係,處於人際間的微觀關係之中。

每個人總是同時以“宏觀身份”和“微觀身份”來對待和處理人際間的各種關係。不管是國家同國家之間的衝突與聯合,階級同階級之間的抗爭與妥協,還是個人同集體的對立與協調;

不管是人們痛苦的離別,還是快樂的團聚;是深深的思念,還是暗暗的詛咒;是善意的勸告,還是惡意的挑撥;是殘酷的爭鬥,還是友好的合作;是虛偽的應對,還是真誠的共處;是冷漠的相待,還是熱情的交往;……所有這些,都在人際問發生、發展、變化。也正是這些人際問的悲歡離合、冷暖親疏,構成了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卷,構成了紛繁複雜的社會。

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世界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一個人要在社會上取得成功,首先要確定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

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

卡耐基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教訓:當我由密蘇裏州的鄉下到紐約去的時候,我進了美國戲劇學院,希望能做一個演員。

我當時有一個白以為非常聰明的想法——一條到達成功的捷徑;

這個想法非常的簡單,非常之完美,所以我不懂得為什麼成千上萬富有野心的人居然沒有發現這一點。這個想法是這樣的,我要去學當年那些有名的演員怎樣演戲,學會他們的優點,然後把每一個人的長處學下來,使自己成為一個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的名演員。多麼愚蠢!多麼荒謬!我居然浪費了很多時間去模仿別人,最後終於明白,我一定得維持本色,我不可能變成任何人。我對自己說:“你一定得維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論你的錯誤有多少,能力多麼的有限,你也不可能變成別人。”於是我不再試著做其他所有人的綜合體,而是卷起我的袖子來。

做了我最先就該做的那件事:我寫了一本關於公開演說的教科書,完全以我自己的經驗、觀察,以一個演說家和一個演說教師的身份來寫。

卡耐基取得了成功,是因為他終於明確了他自己的社會角色,從他自己的角度來從事社會活動。

要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們對自己虛設的一種自我否定,也就是說“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和自強。這種心理一般表現為害怕失敗,或者說不能正確對待失敗。日本有學者研究認為有自卑感的人,一般屬於下列十種類型之一,或是合乎其中兩種以上:

1.為了追求超過限度的願望而心焦氣煤;

2.由於企求讚賞的願望太迫切,不時行之於言表。如未如願,則反過來責備別人;

3.產生自己是十全十美的錯覺,因而自以為能夠產生本身產生不了的力量;

4.企盼做出超出能力的事,由於達成無望,因而經常消極地嘲笑自己;

5.曾經在競爭上輸給過別人,卻一直難以忘懷;

6.被別人的成功所壓倒,歎息“紅運”沒有降臨到自己頭上;

7.沒有測量自己的尺度,總是以別人的尺度測量自己;

8.逢人便說:“我的工作條件不好怎能成功?”借此逃避自己的責任;

9.經常擔心被別人看穿了自己的煩惱,因此與人接觸總是戒意在先;

10.不敢麵對缺乏能力的自己——刻意逃避自己,事實證明。有自卑感的人,總是畏畏縮縮,社交時自然“不戰自敗”。

羞羞答答難成大事

怕羞者常常擔心自己被別人否定,他們總是把別人看作是自己的法官,這樣一來,跟其他人在一起就會感到老不自在。

特別是和名人或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往,這種“不自在”好比芒刺在背。久而久之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他人往來。

一位西方心理學家指出:“愚昧是產生懼怕的源泉,知識是醫治懼怕的良藥。”例如他人正在談論的一個話題,如果一個根本不知曉此類問題的人,在這種社交場合下,他若不介入談論,就會明白地告訴他人自己無知於此道;若介入談論,便會由於無知而“出醜”,如此進退維穀的局麵,就會使他封閉自我,不願參與社交,孤立於一隅。

要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就不能羞羞答答,正確認識自己,勇敢麵對社會麵對他人。走向成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