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生命因寂寞而美麗(3)(3 / 3)

因為寂寞,我們常常陷入沉思之中。這思索是如此深邃、如此廣袤,無所不及,思緒似乎在無限宇宙中縱橫,自由飛揚、隨性尋覓。生命在這思索中,開始超越時間和空間,開始與宇宙一樣變得永恒。

領悟生命需要這種寂寞,需要我們跳出日常生活的藩籬,反思那些我們從未思索就接受的世俗觀念。寂寞有時令人窒息,有時讓人惆悵。但唯有在這窒息和惆悵中,我們才能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我之上,我們才能更關注自身的種種感覺,這些感覺常常為我們所忽視。這感覺因為被世俗觀念蒙蔽下的理智所壓抑,我們的心靈裏漸漸隻剩下理智這一位權威的主宰者,而同時我們的生命感覺逐漸遲鈍,逐漸失去應有的靈敏,我們就這樣失去了另一個感悟生命、感悟自我、感悟世界的方式。而寂寞中,我們這種生命感覺再度蘇醒,它開始要求我們反思理智所遵循的那一套思想和觀念,要求我們追究痛苦鬱悶、焦慮不安的根源。我們因此得以更好地認識自我,領悟生命。一旦在寂寞中很好地領悟了生命,我們就會發現蘊藏在生命中每一個角落的美,同時也學會享受生命。

生命有時就像一本書,內容極其豐富,有詩、有畫、有歌、有故事,有成功與失敗、有高尚與卑微、有榮譽與恥辱、有平靜與瘋狂……我們要學會一個人在寂寞中去靜靜地閱讀這本書、欣賞這本書——欣賞這書中唯美的詩,欣賞這書中靜默的畫,欣賞這書中動人的歌,欣賞這書中曲折離奇的故事,從成功中,也從失敗中,從高尚中,也從卑微中,從榮譽中,也從恥辱中,從平靜中,也從瘋狂中,去領悟生命,去享受生命。如果我們急功近利,不甘於寂寞,就隻能對這本書匆匆一瞥,難以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這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處描摹,每一節樂章,因而也難以領略到這書的豐富,這書的精彩,這書的深邃。如果我們隻想翻看自己喜歡的章節,隻看成功、高尚、榮譽、瘋狂,而沒有心思把注意力放在失敗、卑微、恥辱和平靜上,那我們對這書的理解也隻能是片麵的,這也意味著我們的生命是不完整的。那麼,我們對生命、對世界也就有了過於主觀的認識,這將讓我們在今後的處世中會碰到越來越多的寂寞,越來越多的惆悵,越來越多的哀歎。

我們要懂得享受生命,就不能沉淪於過去的失敗和痛苦中,讓它們的陰影始終在幽暗的心靈中徘徊;就不能一味地憧憬未來,用想象構築一個燦爛、虛假的明天;就不能將自己今生今世貼上失敗的標簽,而企圖用來生來補救今世的遺憾。享受生命不需要太多外部條件,隻需要我們有一顆平靜的、耐得住寂寞的心,隻需要我們有一雙明亮、敏銳的眼睛,隻需要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全身心體驗每天的點點滴滴上,唯此,你才能從中發現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精彩。

其實,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和怡然;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和豁達;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溫情和忠貞;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有酒學仙,無酒學佛”的自然和隨意;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寂寞和開懷;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隨性和灑脫;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做鬼雄”的慨然和達觀,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的醉心和向往;享受生命就是在享受“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美和孤獨……

接受寂寞,領悟生命,享受生命,一切原來如此簡單——沒有那麼多的憂慮和計較,沒有那麼多的苦心和盤算,沒有那麼多的渴望和期冀,就自在生活,自在享受吧。生命本來就是這麼簡單和任性,生命本來就是這麼純真和美麗。隻要你肯接受寂寞,接受那個簡單、淳樸的自我,美好生命的大門就將向你打開。

生命是造物主賜予我們每個人最美好、最珍貴的禮物,能不能得到它,就取決於你自己是否能夠接受寂寞。

品味寂寞,升華生命

寂寞多是苦澀的,但寂寞的背後卻隱藏著生命的真諦。一個抱著品味寂寞的態度的人,必定是有著極高的境界和淵博智慧的人。品味寂寞需要我們擁有定力,需要我們擺脫俗世的種種欲望和誘惑,需要我們能夠真正靜下心來,需要我們勇敢地對自我進行直視和反思。

真正能做到品味寂寞的人,都拿得起放得下,都能夠從容地應對人生的種種困境。真正能做到品味寂寞的人,都對寂寞持一顆平常心,既不刻意離群索居,又不逃避寂寞。寂寞來時,就從容地與它共處,和它交流。當這種交流漸漸增多時,你會發現寂寞已成了你的好朋友。你不再害怕寂寞,而是樂意見到自己的這位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