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瑤花一笑:“我們當然要將各家武功全都搜羅回來,細細研討。不過我們留下的隻是抄本,原本仍放回了原處。那些負責看守的人,要麼未曾發現,要麼發現了之後不敢聲張。所以外間並無人知曉此事。”
唐夢生困惑地道:“那你們為什麼要留下太乙觀的這本原本?”
姬瑤光輕歎道:“瑤花發覺太乙觀的心法非常奇怪。不動如山,無情若水,是這樣吧?山何嚐不動?春山如笑,夏山如舞,秋山如藏,冬山如怒。說不動者,是不知山之喜怒哀樂、生老病死。水又何嚐無情?桃花春水綠,明月秋江來。世間萬水千山,一山一水,每時每刻,都自有其千變萬化的性情。這樣的變化,又豈是枯坐觀中、整日裏冥思靜想的太乙觀弟子所能領略的。”
唐夢生笑了起來:“變是它的表象,不變是它的內心。流水本無情,落花自有意。巫山弟子本是性情中人,自然會覺得一山一水都如有情意。”就如石清泉眼中每一塊石頭都有其性情與生命,絕不同於其他人眼中的石頭一樣。
姬瑤光凝神尋思了片刻,又搖頭道:“我們還是不太明白。太乙觀心法講求空明寂滅,物我兩忘,修習到至高境界,應如槁木死灰,是吧?”
唐夢生答道:“這說的是心神凝定不動,有如槁木不生春意,死灰不能燃燒。世間萬象,隻如過眼雲煙,了無痕跡。”
姬瑤光一笑:“瑤花不明白的也就是這裏。太乙觀修習的,竟像是活死人武功,了無生趣。天地之大德曰生,太乙觀卻以死寂為至高境界;大道無名,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太乙觀武學卻以鎮定為要務。你能告訴我是為什麼嗎?”
唐夢生心中怦然如遭重錘,一時間無法開口。
姬瑤光又道:“曆代修道之人,每多長壽者;太乙觀號為道家正宗,論理應當最合道家養生之道,但為什麼曆代弟子中越是修為精深者越是易於早逝?今年坐化的華陽子,也不過四十二歲吧?”
唐夢生長長地歎了一口氣:“太乙觀武學,的確有過於追求清靜無為之弊。為了求得空明寂滅的境界,勢必要斷絕一切可能引發變化與動搖的心念。諸念皆斷,生機隨之而絕。”他看看姬瑤光,“這種情形,與翠屏峰的陽關三疊似有殊途同歸之處。”
姬瑤光微笑:“所以我說太乙觀因處在九華山中,受佛家影響太深,專講求‘空’與‘滅’二字,早已偏離了正道。”
九華山曆來被視為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與五台山、峨眉山、東海普陀山並稱為中土四大佛家聖地之一,佛寺眾多。太乙觀弟子耳濡目染,對佛理之熟悉,遠過於一般道家弟子。
唐夢生想到自己的蓮花劍,蓮花為佛家之花,他曾問過紫府真人為什麼要以蓮花命名這柄劍和這派劍術,紫府真人回答說,是因為九華山之得名本源於李白“秀出九芙蓉”的詩句,若直接以“芙蓉”命名,未免脂粉氣太重,故名為“蓮花”。